洪武大帝好像老是以停滞的眼光看问题,不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就没考虑过以后有功名的读书人越来越多会怎么样。
这个可是相当的恐怖。
毕竟,靠上功名那就不用服劳役了,还可以免大量田赋啊。
洪武大帝这么一刺激,全天下有那么一点点条件可以读书的那都会想尽办法读书,读书人那都是削尖脑袋去考功名。
那么,到了万历朝,有功名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呢?
这个其实很好算,就按秀才到举人、举人到进士的录取比例和读书人的寿命算就能算出个大概来。
举人到进士的录取比例是二十比一左右,每三年一届,取三到四百进士,也就是说,三年就有六到八千举人来考进士功名。
秀才到举人的录取比例是三十比一左右,也是每三年一届,取的举人就按六到八千来算,秀才就是十八万到二十四万。
也就是说,哪怕就举办一轮科举,那也会有三四百进士,六七千举人,二十余万秀才!
读书人的平均寿命应该算是比较高的,考上进士之后基本能在官场上待三十年左右,致仕之后还能活多久就不用算了,就算这三十年,那就是十届科举。
也就是说,进士金榜题名之后一般会要等到他后面考了十届科举才会死,那同时活着的进士就会多达三四千。
这个数量还不算多,毕竟,大明两京十三省足有一百四十府、一百九十三州、一千一百三十八县,也就是说,光是知府、知州、知县就需要一千四百七十一个。
还有,州府衙门的官员都不止一个,还有承宣布政使司,还有提醒按察使司,还有两京几十个衙门,加起来的官员那最少上万。
所以,三四千进士压根就不够用,很多知县那都是举人功名。
说到举人的数量,那就比较的恐怖了,他们可是先考上举人再去考进士的,也就是说,他们普遍比进士年轻,哪怕算十届也是六七万。
秀才数量更恐怖,因为一般读书人也就是十多二十岁考上秀才的,比举人和进士那不知道年轻多少,哪怕就算十届那也是两百余万。
这么算起来,进士大致就能免税六七百万亩,举人大致能免税两三千万亩,秀才大致能免税一亿六千多万亩!
当然,并不是考上功名了就能买得起那么多免税的地。
这就是清丈条例清丈出来的问题了,有功名的读书人买不起那么多免税的地没关系啊,土豪乡绅地主把自家的地投献给他们啊。
投献的意思不是把地送给有功名的读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