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效应”上。
在这部电影里,阿什顿规规矩矩地完成了他一贯的表演,几乎没有给予角色能够延伸以及挖掘,如同牵线木偶一般完成导演给予的任务。
从成品来看,电影焦点本来就没有试图放在角色的成长弧光上,情节自身的戏剧张力完全吸引观众视线,这足以让观众忽略阿什顿的面瘫演技。
阿什顿没有出错,但同时也意味着掐灭了可能。
不由地,安森开始思考:
如果由他来表演,他会如何表演?又应该如何表演?
心态上,安森完美契合,他想应该没有人比他更加适合这个角色——
前世,他确实不止一次幻想如果自己能够改变过去。
同时,他也确实赢得了第二次书写人生的机会,尽管不是前世人生推翻重来,但他现在的一举一动确实正在产生蝴蝶效应改变自己曾经熟悉的世界进入一个全新的平行时空,他就在经历电影里的一切。
自恋一点、大胆一点地说,这部电影根本就是为安森量身打造的——
尽管目前为止应该没有人知道这具皮囊底下的灵魂是穿越而来的,否则他现在也无法安稳地坐在这里了。但这里有一个关键:过犹不及。
不止是“大象”的表演经历,目前为止安森参与的几部商业电影也都是一样——
一部商业类型电影,如果想要赢得市场的广泛认可,节奏至关重要,如何在塑造角色、推动情节以及挖掘深度等多个方面寻求平衡点始终是难题。
演员一心一意为了挖掘角色展示演技而拖累情节的话,结局就是破坏电影节奏,打破电影的整体平衡,届时就将得不偿失。
也就是说,安森相信自己百分之百契合这个角色,太过试图展现自己、太过试图发出声音、太过试图挖掘角色,最后的结果反而可能毁掉这部作品。
没有人喜欢“无所不知先生(mr-know-it-all)”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像阿什顿那样对角色没有想法完全按照导演的构想扮演一个牵线木偶的情况,有时候反而是一件好事——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hitchcock)就不止一次公开表示他痛恨方法派演技,他要求演员就按照自己的要求表现到位即可。
所以,安森需要在剧情的有限空间里尽可能避免破坏电影框架以及叙事结构的前提下,对角色展开挖掘,并且恰到好处地控制自己指点江山的冲动。
此前,在“公主日记”、“蜘蛛侠”里,安森都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蝴蝶效应”应该也不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