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杉矶到波特兰,安森就一直在揣摩角色心理——
尽管同样是中学生,但这个角色和“公主日记”、“蜘蛛侠”截然不同,后面两个角色的普通是相对而言的,而“大象”里的普通则是实打实的。
在这个人物身上,没有主角光环,一切都很普通。
就好像……杰克一样。
所以,塑造前两个角色的时候,安森能够找到人物弧光也能够找到角色落脚点,这也是电影的常态;但这次则不一样。
电影里,人物总是有一个弧光,他们会成长会蜕变。
现实里,人物却没有一个弧光,他们不一定会成长,可能一直被困在原地打转、肯定没有进步反而后退、可能一路摆烂到底。
这也意味着,在“大象”里,安森的表演不应该寻找一个弧光一个脉络,而是应该寻找一个状态——
一个真实的状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人们常常认为,“做自己”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实生活里,人们往往带上一层又一层的面具,严严实实地隐藏自己的真实。
因为真实往往意味着脆弱。
演员也是如此,他们习惯了表演,在电影里在节目里在日常生活里,久而久之,就连他们自己也拿不下面具,无法确认真实的自己隐藏在哪里。
当演员需要拿掉面具,在舞台或者镜头面前展示真实自己的时候,反而是最为困难的。
没有了面具,没有了盔甲,一种毫无防备的赤裸状态。
安森细细回想,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那些岁月是什么模样的,时光的尘埃严严实实地掩盖记忆原本的面貌,以至于自己也无法确定记忆的真实和虚假。
他以为那些岁月都是幸福的,父亲的事业还没有暴雷、父母的婚姻也没有出现问题,他在教室走廊里来来回回的脚步都是踩着阳光肆意起舞的。
然而,并不然。
冷静下来,脑海里浮现的不是那些幸福和美好,反而是那些琐碎细小的烦恼和无法表述的迷茫——
作业。老师。同学。女孩。零钱。
一个个烦恼塞满日子的角角落落,因为课间活动没有吃上一根冰棍而懊恼,却又因为上课看到死党开小差被老师发现而幸灾乐祸,下课回家路上收到女孩的告白情书而成为一群小伙伴的起哄对象。
一直到长大以后才知道,那些烦恼也是甜蜜的。
假发,给了安森一个灵感——
“我不确定,也许因为看到贾斯汀-汀布莱克的一次表演,又或者是尼克-卡特,冲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