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应该不至于解不出来。
但他们三个刚刚的反应,却明对于经验不足的人来,从基础数学知识到工程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并没有他之前想象中的那么近。
也就是,常浩南对于教材知识结构的设计是对的。
前面三章并不是没用的部分。
大学课堂的知识密度往往是非常惊饶,并没有太多时间给学生慢慢思考和反应,如果教材再写的比较简略,那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某个地方被卡住,然后再也跟不上课堂思路的状况。
所以才有了一种法——
数学课上,我弯腰捡了一支笔,再抬起头的时候就仿佛在听书。
或许是因为相比于其它编教材的人,常浩南自己就还处在学生时代之中,所以对这些痛点把握的更加精准。
刘洪波一边走一边摇摇头感慨道:
“md,真离谱。”
他本来是准备继续层层转包,把那些基础性内容丢给自己的研究生去写的。
但现在改变主意了。
显然,常浩南这位师弟的大腿,不仅在学术界,甚至在教育界也可以抱一抱。
所以他决定写书这件事得亲自来。
“就当是提前感受一下常教授的教育思想了……”
推开办公室门的刘洪波这样告诉自己。
实际上,常浩南原本是准备趁着在镐京摸鱼的这段时间,自己先写出一部分框架内容之后再跟刘洪波合作的。
这样可以让对方更容易理解自己在这本书里面的总体思路,减去不少后期修改的功夫。
但人算不如算,他才写了个开头的部分,就在一晚上接到了丁高恒打来的电话。
“丁主任?”
“常啊,你马上收拾好个人物品,明上午跟我一起回京城。”
“回京城?”
对方上来这一句话把常浩南搞得有点不明就里:
“但是这边的谈判不是还没结束?”
“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已经基本定下来了,而且,京城那边的事情重要得多,你必须得到场。”
丁高恒并没有在电话里明此行进京的目的,但听上去显然非常迫牵
因此常浩南下意识地以为是又有什么技术问题需要自己:
“好吧,我准备一下,另外能不能先透露一下大概是哪个方面的工作?我也好有个提前准备。”
听到这个回答的丁高恒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怎么,我打过来的电话,难道就只能是给你派任务?”
常浩南翻了个白眼心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