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尉刘虞,何进能够挡住他们,唯一的理由就是他拥有平叛的实力,这个实力便是那个太平道的叛徒。”
袁涣频频点头,荀攸的推测丝丝入扣,毫无破绽。
“其三,当今子需要权柄,需要更多的权柄。”
“外朝和中朝的争斗如火如荼,子想拥有更多的力量,便只能从外朝和中朝各夺一部分,而这个部分就是兵权,足够稳固的兵权。
“朝中兵权只有卫尉和光禄勋的宫廷宿卫,还有北军五校的兵力,这远远不够。
“北军五校各自统属,而且两万五千的兵力对于子而言远远不够,在太平道叛乱之后,朝廷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北军平乱。太平道遍布八州,信徒百万计,两万五千人平叛够么?即使够,还能剩下多少?何进这个大将军,莫非去北军做一个统兵五千的校尉?”
“子需要兵权,何进需要权柄。子需要信得过的外戚代掌兵权,何进现在只是河南尹,自然可以用,他这个大将军,没有了子的支持做不了几。何进需要子的支持才能从已经饱和的中朝和外朝抢夺权柄,而这个权柄必然是中朝和外朝都迫切需要的,只有兵权,是中朝和外朝都碰不得却又需要的。所以,何进出任大将军,将成为中朝和外朝必然拉拢的对象,子如此为他铺路,此后三足鼎立,子坐享其成。”
袁涣看着这个年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青年儒士,身心震撼。
如此推理,丝丝入扣,衣无缝,何其可怕。
他终于知道,为何颍川藏书阁能成为豫州士子向往的圣地,荀公达为何能成为颍川藏书阁当今第二奇才,下局势朗若掌上观文,当真可怕、可怖之极。
“我们都老了,子是你们年轻饶下。”
原来父亲、蒯越这些多年前便名震一时的人物为何近来已多感慨,英雄本辈出,转瞬华发时。
荀攸看着他呆滞模样,不禁拿手在他面前晃了一晃,叫道:“曜卿?曜卿?”
“公达兄……”袁涣猛然惊醒,摇了摇脑袋,在马上拱手而拜,“高见所至,涣不可及。”
见他这般推崇佩服模样,荀攸不禁笑道:“曜卿过誉了。攸想到的,公子自然也想到了,不然,何至于如此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袁涣眼前一亮,追问道:“愿闻其详。”
荀攸笑道:“公子是现任魏郡太守,若是在他任上太平道谋反,自然少不了他的责任。若是在太平道已谋反的情况下,公子仍能到任,且以过人手段平定本郡叛乱,便不仅无过反而有功了。”
“难怪公子一路上谈笑风生。”袁涣失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