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户卫家,一起租住在蓉城城内的一处院子内。
老大在西南联大读书,不在蓉城,老二倒在蓉城,但是学校在郊区,只有周末才回来取下衣物。
当时,日军的飞机时不时往蓉城投弹,有一天中午,他们正在家里吃饭呢,外头忽然传来爆炸声,一家人立马往防空洞跑,但老头子那时候也有五十多了,背着母亲吃力,是徐家的小儿子佑川,把她婆婆背起来跑的。
那天,蓉城被轰炸了很长时间,等第二天她们回去看的时候,发现她家附近的几条街都被炸了,他们住的院子已经成了一片废墟,脚下的瓦砾尚烫脚。
老头子顿时老泪纵横,说徐家的小儿子佑川救了她婆婆,是许家的恩人,执意要和徐家结儿女亲家。
她的婆婆年轻时就守了寡,一个人拉扯大六个孩子极不容易,且还卖田卖地地供六个孩子都读了书,老头子在兄妹间排行第五,幼年得了天花,是婆婆费心照料,以至没有落下一粒麻子。
这份慈母的心肠,让老头子时常感念。
所以即便她当时对订亲的事,有些不愿意,也没拗过老头子。
但是当时,许家只有两个儿子,徐家倒有两儿一女,但是女儿早已处了对象,这份姻缘就续到了下一代。
解放后,徐家也搬回了京市。徐家老爷子是政法大学的教授,老人家考虑到建国初期,华国基层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1952年主动申请调到下面的市县工作,成了皖城安市人民法院的法官。
起初,她还让怀安寄过几封信问候,但是那边一直淡淡的,来往就渐渐少了。倒是每年,他们这边寄点布票、工业票和京市糕点过去,那边也会回一些安城的茶叶、山货过来。
这么多年,两家都没提结亲的事。她想着,小花花走丢了,呦呦毕竟不是许家的血脉,若是真要结亲,大儿媳妇怕是不愿意,对方不提,她也就不吱声。
现在乍然听到叶家的儿媳妇过来说这事,沈凤仪一时还有些发懵,
就听徐彦华又道:“您看看这电报,说是明天来您家这边拜访,想商量下小辈的亲事。我娘家和他家算是没出五服的本家,所以托我来先和您家通个声息。”
沈凤仪把电报递给了秦羽,“小羽,你看看,我没戴老花镜,看不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