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这是一座有着独特韵味的城剩这里的建筑,虽有大汉的风格,却融入了西域的元素;这里的人们,虽着大汉的语言,却有着西域的豪爽与热情;这里的文化,虽以大汉为根基,却散发着西域的异域风情。
他很高兴,至少袁华承诺过,要让大汉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他做到了。
班勇牵着马,继续在这座城市中漫步。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也充满了希望。大汉的文明,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高高飘扬;大汉的文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而他,作为大汉的持节使,将守护这份融合,让大汉与不奴族的友谊,如这山的繁花,永远盛开。
伊犁城的大匠师们,热情的接待了班勇一行人,在城市里最热闹的街道边给他们安排了一个院落。
班勇对于不奴族的政府机构非常好奇,他发现伊犁城的大匠师们居然是在几个民居一样的大院子里办公。老百姓居然可以随意出入,和这些大匠师聊,毫无衙门的感觉。
可城市的中心广场确是一座宽广演武场,每周都有一,城市的男女都要聚集在演武场上,分为很多队列,演练搏杀,各种阵型和学习口令。
第一周,给班勇的感觉,不奴族是重武轻文。
可第二周,当他真的认识了一位识字所的老师,他来自大汉,是最早的匈奴俘虏的匠人之一。
两人落座而谈时,他又发现不奴族极度重视教育,每个孩子都能免费读书,这是一个奇迹。
不奴族好大的气魄,每五十个孩子,就配备一个老师。白他们上午教孩子,下午孩子们去学习其他东西,比如去木工工坊学习锯木头,他们还要教成年人识字。
班勇问老师:“你们待遇如何?”
老师:“家里四口人,在城外的庄子里住,有一百二十亩土地,十二亩鱼塘,四亩棉田,四亩麻田,还有二百亩牧草地,这些田地由政府统一开垦和施肥,家里的老人和女人只要负责除草。我在城里教书还有一份铁钱收入,日子算是中上。”
这数字倒是把班勇吓了一跳,他没有想到这家庭的土地居然这么多!
班勇再问:“上交多少给不奴族?”
老师:“一半”
班勇惊呼:“居然如此多?”
可老师笑道:“春耕时,是大家一起耕地的,马牛都是部族给的,犁也是部族给准备的,各种农具,每三年能够领一套新的。灾时部族会按照人口下放口粮。就按照六十亩来计算,我家是生地,大约一亩地能收120斤,六十亩就能收7200斤,人均也有1800斤粮食还不包括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