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李琳站了出来。她身着简约的工装,身形清瘦,白皙的脸庞透着几分干练,灵动的双眸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举手投足间尽显年轻活力与聪慧。作为周院长核心团队的一员,出身书香门第的她自幼便对各类新奇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尤其痴迷于机械和信号传递方面的探索。在周院长的悉心培养下,她通过不断地自学与钻研,已经积累了不少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知识,在科研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众人眼中聪慧且极具潜力的科研新星 。李琳清脆而坚定地:“我一直在琢磨用有线连接传递信号的办法,虽还只是个初步的想法,但我觉得很有搞头。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电流的通断来传递信息,就如同用灯光的闪烁来传递信号一样,把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导线进行传输。这样或许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解决部分通讯问题。”我看着她,眼中满是欣赏与鼓励,当场便承诺会全力调配资源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只要是能够研制出有效的通讯设备,无论需要什么,都会想尽办法满足。在大明共和国,秉持着男女平等、唯才是举的理念,李琳的勇敢毛遂自荐,正是这一理念最生动的体现。
周院长迅速组织科研团队投入到通讯设备的研发工作郑李琳整日埋首于图纸和实验器具之间,她的桌上堆满了各种设计草图和记录数据的纸张,每一张纸上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对各种设计方案的思考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她和助手们开始尝试用不同材质的线来传输信号,从普通的棉线,到具有一定导电性的细铜丝,每一种材料都进行了反复的测试。他们自制了简易的信号发射和接收装置,用一个简陋的开关来控制电流的通断,以此模拟信号的发送,再通过自制的感应装置来接收信号,观察信号的传输效果。
老工匠赵师傅带着几个年轻学徒,不辞辛劳地跑遍了周边的工坊和店铺,四处寻找各种金属丝、木材等材料。他们在挑选材料时,十分仔细,会认真对比不同金属的导电性、柔韧性,以及木材的坚固程度等特性。对于每一种材料,他们都会详细记录其各项参数和使用效果,以便为后续的实验提供参考。
但难题却接踵而至。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始终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信号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常常出现时断时续的情况。李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比如在导线外面增加绝缘层,以减少外界电磁干扰对信号的影响;调整信号发射的强度,试图增强信号的传输稳定性。然而,这些方案在实际测试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信号传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