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海老盐的生产条件须具足时、地利、人和。
时。老盐晒制需历时100以上,整个过程不能下雨。而中国唯莺歌海盐场所属的气候区域才可能满足此条件。然而,即便莺歌海也不会年年出现连晴百的气象。可见时弥足珍贵。
地利。老盐的原料是海水,莺歌海的海水浓度高于其他海域,保持在3.5ob左右,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海水污染程度几乎为零。纯净而高盐度的海水,占尽了老盐生产之地利。
?人和。莺歌海老盐生产采用老传统的新、深、长工艺。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方言:老盐公)需准确把握蒸发量,卤水的新鲜和饱和度,结晶池卤水的深度,每动卤(松盐)的最佳时间及次数等。
莺歌海盐场的老盐晒制完成后上坨,在坨地上经过雨水的冲刷,阳光的暴晒、风化,5年时间沉淀等大自然的洗礼后,再转入至然高温仓库中存储。纯人工操作、纯自然制作、纯时间酿作,才是“莺歌海老盐”。
莺歌盐场的发展,经历了“一片滩的三个时期”:
1939年-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计划开发莺歌海为“东亚第一大盐场”,但只建到纳潮口就战败了。
1946年-1949年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曾高唱开发莺歌海,最终以“簇尚在原始时代,为蛮荒之区”“边疆开发,备极艰辛,且冒危险”为由作罢了。
1954年-1957年新中国初建时期,人民政府决定开发盐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支年轻的勘探队伍踏进莺歌海,3年时间完成了勘探任务,为万人建设盐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8,大盐田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年的3月,5600多名转业、退伍官兵乘着军舰来到莺歌海,“以一当十,十当百,誓把荒滩变银山”的誓言得掷地有声。当年12月,琼岛南部依然暖阳高照,一批晶莹雪白的原盐生产出来,翻开海南制盐历史新的一页。
到如今,一个甲子的时光过去,回望1958年的莺歌海,梦想、创业、艰辛、成就,依然历历在目。
创业者的艰苦奋斗造就了莺歌海盐场,也留下了莺歌盐海精神。
正如《莺歌海盐场场志》序言中所写:“创业的英雄到哪里,哪里的江山更可爱。刚好一个甲子的时光过去,正是一个追溯英雄往事的好时候。”
1962年郭沫若到访时,曾赋诗一首“盐田万顷莺歌海,四季常春极乐园。驱遣阳光充炭火,烧干海水变银山。”
郭沫若用诗歌来赞美莺歌海盐场,既写出此处自然环境之美,更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