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大场面也都见过一些,对于本科毕业生拥有超过博士的知识量并没什么太过惊奇的。
老院士那个年代能做出成绩的哪个不是超级天才,甚至有的人二十多岁就已经是大型科研任务的带头人了。
同样二十多岁的路云这还只是写了一篇很有建设性的论文,至于后期能不能搞出成绩,还需要多观察。
而路云的第二篇论文就打算搞一篇大的!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之后再过半个月就是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了,那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箭,肩负着空间站建设、探月采样返回和火星探测等重大任务的发射工作。
不过长征五号火箭的问题也不小,首发的二级火箭氢氧发动机有问题,好在远征上面级推进器足够给力,硬生生把卫星推进了轨道,勉强算成功。
但是第二发问题就大了,起飞之后一级火箭的氢氧发动机问题导致推力瞬间大幅下降,致使火箭无法达到预定飞行速度与高度,最终火箭二级与卫星在西太平洋再入,发射任务失利。
因为这些问题,国内的重大航天任务都往后推迟了两年半。
其他任务以此类推延误的时间更长,影响是连锁式的。
路云知道长征五号发射失败两年后找到了哪些问题,并且通过结构设计优化的方式来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但他不可能精确的把问题点出来。
因为他可没参加过那两款氢氧发动机的研发工作,不应该知道那些东西,但他可以从总体技术方面说一说。
相对于国内已经研究透彻的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国内对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了解就不太行了。
这其实也没办法,谁让国内科技发展晚,并且之前也没钱呢,外国的航天科技在冷战时进行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时国内真的有大量吃不饱饭的人。
好在路云有“未来知识”,虽然不能明说,但可以结合国内氢氧机的总体发展水平旁敲侧击一下,只要懂行的人一看就能想到关键点。
比如说水不够甜,一般人可能会继续加,而懂行的人知道稍微加一点盐就可以更甜。不过这种专业性更强的论文比上次那种难写的多,路云要翻阅大量的航天技术资料。
好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航空航天工程等级也在蹭蹭的涨经验,不亏。
因为这篇论文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写,所以长征五号首飞之前肯定是写不出来了,但绝对够长征五号研发团队在二飞之前解决问题。
但想要引起重视,甚至是直接让长征五号研发团队研究这篇论文,那就需要一位重要人物在中间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