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个情况,搞得高振东差点儿没看懂他们的例题,总觉得中间少了一步,原因就在于,微程序这一步,高振东上大学的时候,早已消亡。
那个时候,计算机的系统参数里面,会直接把这套计算机系统支持什么语言给写在里面,这在日后的人看来,这很不可思议。
比如djs-6,支持algol60和fortran。
tq-16,支持algol60,并且很骄傲的标上了支持管理程序。
等到了djs-130,才羞答答的添加了操作系统这个东西,但是这个操作系统也不完善,它仅支持三种语言,algol60、fortran、basic。
有了djs-220,才显得和现代计算机合群了一点:操作系统、算法语言,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完全落后于世界了。
看得出来,微程序这种方式,还是不够灵活,最终,彻底的冯诺依曼架构完善了,不过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比较复杂,前后交叉,有进有退的。
冯诺依曼架构,最大的特点是将程序和数据组织在同一块物理内存中进行调用,可以频繁修改任意部分的内容,让计算机的灵活程度达到了顶点,这也就是为何当代的通用计算机,普遍采用这个体系结构的原因,当然,也不是没有代价,那就是效率会低一些。
而另外一个常见的架构是哈佛结构,这个结构与冯诺依曼结构的不同是,它的程序存储器与数据存储器是分开的,而且是直接使用的两条独立的数据总线分别进行管理,这样一来,效率会高一些。
大部分单片机就是典型的哈佛结构,包括21世纪之后,大行其道的智能机,其cpu大量采用的arm核,就是哈佛结构。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分野也在逐渐变小,终将消失。
这些是后话,在1959年这个时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高振东也不管这么多了,反正我的晶体管计算机,就是走的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这也为下一步的计算机通用化打好了底子。
把通用化的种子撒下去,在高振东看来,这其中意义甚至比这套晶体管计算机系统本身,还要重大一些。
高振东先说冯诺依曼体系的三个原则:二进制逻辑、程序存储执行、计算机的五大部分。
然后说清楚计算机的五大部分:运算、控制、存储、输入、输出。
顺着这条路子,高振东侃侃而谈。
这下子,运算所的设计人员觉得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前搞计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