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多少粮票,就会兑出多少粮食,直到人们对粮票产生了信心,才能开始收到所谓的铸币税。
但苏州城内三个储备仓里,那点儿几十万石的存粮,够不够撑到那时候,还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多半是撑不到的。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铸币税一开始就拉满——几乎没有拿粮票去储备仓兑粮食的。因为那样太亏了,不如去狗大户的粮店花掉,还能享受打折。
“我现在终于明白你那句,‘只要能让人认可,纸就是钱’了。”晋王由衷感叹一句,又想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道:
“不过一年……哦,十一个月以后,那些大户就不需要粮票了。到时候要是一起兑现,能不能顶得住?”
因为织染局的订单价格很公道,一匹最便宜的素绸也会出价一贯,纻丝的订购价更是高达三贯。全城工场开足马力干一年,换到的粮票,怕是得有上千万石了。
“是啊,确实是个严峻的考验。”老六点点头,堰塞湖正在形成。
“要不再关他们一年?”三哥便出主意道:“除非他们自愿放弃兑换?”
“好主意。”朱桢不禁失笑道,他家三哥真他娘的是个人才。“不过最好还是讲规矩吧。咱们可以言而无信,但代价就是再也没人相信咱们了。”
“那你到时候,从哪弄那么多粮食啊?”晋王沉声道:“别看他们现在那么老实,指不定憋着坏呢。就算他们自己不想,到时候也有人逼着他们那么干。”
“嗯。”朱桢点点头,他自然知道斗争还远未分胜负呢。便指着那堆成小山的丝绸道:“所以还是得把这些都卖出去。”
“这么多,靠市舶船队那几条船,卖得出去么?”老三有些替他发愁。
“三哥你信不信?我还能再高价卖回给他们,他们还得谢谢我。”老六眨眼笑笑道。
“再给你那什么量化评比里,加一项谁买织染局的丝绸多?”老三笑问道。
“那算什么本事?”老六摇摇头,自信道:“我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让他们求着我卖。”
“牛逼。”三哥竖起了大拇指。
……
转眼到了月底,经过几天紧张的打分,首月排名出来了。
苏州府衙,狱神庙探视房内。
“怎么样,大哥排第几?”朱舍问一脸凝重的大哥,朱昌也紧张的盯着他爹。
“不好……”朱合拿出发到牢里的名次表,郁闷道:“六十二名。”
“啊?”他弟弟和儿子都失望的叫起来,这个名次要是保持到最后,他们全部家产都要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