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项目运作了七八年,先后有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论证考察。有一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向党中央呈递了建议报告,中央领导也作了批示。省主要领导也积极推动,还为此项目特批了机构编制。当地领导说:“作为承建地,既是特殊的荣耀,又是特殊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但是,北京两会上的反对声浪,再加上舆论的助推,还是使项目陷入上不得,下不得,推动无力、下马无据的境地。
实际上,项目运作过程中,从政府到民间始终存在反对的声音,但没有引起重视,更没预见到会成为两会期间的热点。
尚济民也听到过一些传闻,一是说山东搞“中华文化标志城”,明显是小马拉大车。你山东是孔孟之乡,但你就代表中华了?各地都有想法;二是说投资00亿,又说不够还要更多亿,是想让中央政府出钱,实际是想用全国老百姓的钱,明显被人质疑非议;另外,一般上项目都是先有规划设计后再调动各种资源去推动,而这个项目还没有建设规划的具体方案,就先弄得风生水起,企图靠造势推动。而恰恰是造势造出了反对之势、质疑之势、不可能再由国家出资之势。
已陷入被动的山东只好给中办、国办发文请示,中共中央办公厅也正式答复:“鉴于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项目目前还没有做好前期论证,经与国务院办公厅协商,暂不作处理。请省里做好该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并与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再重新报送。”
于是再找国家发改委。
很快就收到了发改委的正式意见:
一是“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应由地方政府来承担”。
好了,想让国家出钱?不行!
二是“暂不在国家层面组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指导委员会’”。
这条更厉害。因为这句话本来不应该由发改委讲的,起码他是可讲可不讲的。可为什么就印成白纸黑字正式讲了呢?尚济民分析一定是有更高层的意思了,发改委才能堂而皇之出了文件。
听说后来项目发起者和推动者表示:这个项目要拒绝一切急功近利的东西,也不应该成为一个简单的旅游项目,可能会有三四百年才行,需要几代人的积累。
既然如此,那就慢慢来吧。该城是一个宏伟的远大目标,何时建成,我们和我们的儿子孙子都是看不到了。
尚济民怕的就是这样的结局。历史赋予他一个建设国学馆的使命,但历史没有赋予他更多时间。他必须确保项目成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