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了楚世仁和楚世虞身上,却忽略了永晋帝对朝堂平衡的把握尺度,以及楚世仁、楚世虞势力的底线。
看来自己得设法了解永晋帝对朝堂各方势力平衡的具体想法,同时寻找能够彻底击垮楚世仁、楚世虞势力的关键证据才能更有把握。
【楚世昭通过自己的心腹,秘密与永晋帝身边的亲信取得联系,试图从他们口中了解永晋帝对朝堂势力平衡的看法和底线。经过一番努力,楚世昭得知永晋帝最担心的是皇子之间的争斗引发内乱,影响大周的稳定。】
【楚世昭据此调整策略,在准备禀报的奏折中,着重强调此次事件若不公正处理,将会引发边关动荡,进而影响整个大周的稳定,同时表明自己只是希望维护朝廷的公正和边关的和平,并非为了个人私利。】
【他还继续深入调查楚世仁、楚世虞与抢劫事件的关联,终于找到了一份关键证据——楚世仁亲笔写下的关于策划抢劫贸易行的手令。】
【楚世昭再次将奏折和证据送往京城。永晋帝看到后,大为震惊。钦差大臣来到边关,楚世昭将所有证据一一呈上,包括那份至关重要的手令。】
【楚世仁、楚世虞得知此事后,惊恐万分。他们试图销毁其他相关证据,但楚世昭早已安排人手监视,将他们的行为全部记录下来。】
【朝堂上,楚世昭在众多大臣面前,详细阐述了楚世仁、楚世虞的罪行,并且强调了此事对大周稳定的严重威胁。】
【楚世仁、楚世虞的党羽试图反驳,但在铁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永晋帝权衡利弊后,终于下定决心,严惩楚世仁、楚世虞。】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楚世昭虽然成功扳倒了楚世仁、楚世虞,但也引起了其他一些朝中大臣的警惕和不满。他们开始暗中联合起来,将楚世昭视为潜在的威胁,楚世昭在朝堂上陷入了新的孤立局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