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可顾及的呢?倒像是全家就自己一个人迂腐了。
趁着天还没黑,薛海当时就带着宋家提供的大把银票,去面见知县老爷。
想要搜查全县城,他这个巡检还做不了那么大的主,得有县令的手谕才行。不过薛海向来与同僚交好,跟知县求个人情也不难,薛海便把事情原原本本的给交代清楚了,从宋樰失踪,到因为宋梅两家生意之争,宋家怀疑下手的人是梅家。
果然县令听了薛海的来意也是吃惊加烦闷:“这梅家怎么做事如此不讲究?做生意就做生意,各凭本事,却要背地里使这种下作手段。”
对于县城里这些商人怎么斗法,县令老爷并不太放在眼里,可是绑架就太过分了,况且还事涉宋家。
对于县令而言,宋家并不是普通商户一般的存在。
宋老爷作为一个穿越人士,来到此地后做了地主,大量种植了番薯、玉米等高亩产的粮食,使得兴安县及周边各县,从普普通通甚至偏穷的城市,一下跃为农业大城富庶了起来。因此当年虽然宋老爷自家并没有过于富贵,对所属州县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政界颇有些小名声。兴安县县令,无疑是个油水多,政绩考核又容易出彩的职位。
但凡到此地任职的官员,因兴安县一年比一年高产的农作物,税收自然也高于其他地区,绩效考评自然无一不优。如今的县令已任职两年,还有一年任满,早得了消息会高升,其中是沾了不少宋家的光的。
就凭这一点,他也愿意卖宋家一个人情。
薛海犹豫了一下,还是实话实说:“我们也只是怀疑,并没有确凿证据是梅家做的。早先我以城中出了盗贼为由看了梅家好些日子,梅家也没露出马脚......这才想求老爷一道指令,全县城搜索,而非只搜梅家。”
究竟是梅家做的,还是其他什么人家做的,对于县令而言没什么区别,反正这些商户在考绩方面也对他没什么帮助。县令在意的,是宋家的孩子能不能找回来——他已然听说,宋家大公子入赘去了玉湖州,若是因为小公子的失踪,在他任上宋家搬离兴安县而影响了当地农业,他的考绩可别想评优了,高升的事儿也将化为泡影。
县令当即答应下来:“可以,待天黑了城门关闭,便挨家挨户的搜一遍。我倒要看看,谁敢在本官治下做这等犯法的事儿!”
只是这县令并没有收宋家的钱——他也有自己的考量。
梅家在兴安县盘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