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 他得熟悉应付各种出差的事务,比如是纲银过境,他得看明兵牌、勘合银两数目,再催兵房 接洽护送;如果是押解犯人过境,他又有检点收禁的责任,发给押差回照,再催刑房准备红 衣差使,将犯人押解到下一站,等等。“司执帖门”则略近传达的意思,凡来拜会求见老爷 的 ,都先打这儿送上名帖或手本,老爷见或不见,有的得等老爷决定,有的就由他一句话定夺 了;也有人仅派下人送帖或送礼来,他把人家的住址、舟次等问明白了,再去禀报;有些人 来这儿,由他安排住宿,临走前也来这里辞门,他问明起程日期,或禀过老爷,或自个儿决 定,是老爷为之饯行呢还是差人代送,以及是否赠送礼物人情,等等。不难看出,这会儿的 八字衙门,很像是一个大肚子瓶儿的瓶颈了,而站在这瓶颈口的便是门政大爷。这“门”儿 走得进走不进,或者是快一些还是慢一些 ,全得看他们的高兴。于是凡去叩衙门的人,都养成了送“门包”的规矩,用张红纸把钱包 起来,写上“门敬”或“门礼”两字,塞给大爷,大爷就拈着这门包的厚薄来决定替你转达 的态度。“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话是针对打官司而言的,其实不打官 司,要跨这门槛儿也得花钱,全是门政大爷的进账了。其日常收入之丰厚是可想而知的。 或许有人要问,若刘姥姥辈要跨这门槛儿,不得不向门政大爷求情尚能想象,难道有体面有 身份者,也得塞这笔钱吗?这就给你个现成例子,据明人梅鼎著《青泥莲花记》载:北宋文 学家柳永的那首传之千古的《望海潮》词,就是因为没钱塞门包才创作出来的。原来柳永和 杭州知州孙何曾为布衣交,柳永去投靠孙何,但门上不肯替他传帖子进去,柳永情急中填了 这首《望海潮》,然后去找常进衙门替老爷们唱歌助兴的名歌伎楚楚,说:“欲见孙,恨 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瞧,最后他还是走了歌 伎的 门路,才得与老朋友相见。
不过比较起来,门政大爷最威风的时代尤在明清,甚至是“上达天听”的。乾隆皇帝曾 两次下谕,禁革门包陋规,并规定自督抚以下,各级地方衙门都不许另派家人管门。可天高 皇帝远,说归说,做归做。徐珂编《清稗类钞》里记有一事,堪称典型,说是嘉庆时,山东 莱州府新旧太守交替,因正值岁终,旧太守交印后决定过了年再走,他聘用的幕友们当然也 就跟着留下了。元旦早晨,有屠、杨两位幕友去向首县知县王某贺岁,这位王知县是长沙人 ,所用门政大爷是从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