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州皆有衙乐 ”(《宋史·乐志》),即每一个州县衙署都有一支召之即来的乐队,专备在 恭接圣谕、庆贺年节或迎 送上司 等仪式上派用处。这个传统一直沿袭到清末,我们在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中,就能看 到这样的场面。然而八字衙门前恭接“圣谕”的热闹,还没到此为止。为了帮助老百姓深刻领会与贯彻 落实,衙门前还要举办宣讲“圣谕”的活动。明初时,太祖朱元璋的《御制大诰》,要求“ 户户有此一本”,“臣民熟视为戒”。可是在文盲充斥的古代中国,多少人连字也不识,哪 谈 得上“熟视”?于是便要讲解。当时承担向民众讲解《大诰》任务的,主要是各级国立学校 的师生,开讲前都去京师朝见过,再分赴各地,很有些宣讲团或宣讲队的味道。把《大诰》 内容弄懂了,也会有好处,所以听讲者很多。永乐初年,福建瓯宁县有个6岁小孩丁江阴, 因为老去县衙门口听《大诰》宣讲,居然能背出许多,被送到北京皇宫里,在皇帝面前背诵 ,赏了衣服钱钞,再送到建宁府儒学里读书。那等荣耀,也很不逊于后世的“少年班”哩 (俞纪登《典故纪闻》卷6)。清朝时宣讲“圣谕”的风气更盛,底本叫《御制圣谕广训》,简称“十六条”,内容是—— 1尊孝悌以重人伦2笃宗族以昭雍漠3和乡党以息争讼4重农桑以足衣食5尚节俭以节财用6除异端以正风俗7明礼让以端士行8讲法律以戒愚顽
奇文共赏八字墙(2)
9禁诬告以义全善10戒逆逃以免株连11完钱粮以省催科12隆学校以敬名士13联保甲以灭盗贼14定衡度以公买卖15禁奸淫以肃人伦16绝赌博以淳风俗这“十六条”,听起来原则性很强,比朱元璋的白话《大诰》更让人难懂些,可是反过 来也为宣讲人结合实际加以发挥提供了余地。起初用四言韵文讴歌说唱,后来许多典故成语 、格言故事,乃至艺术性很强的公案小说都进入了“圣谕”宣讲的内容。老百姓有管叫说评 书 为“武案”、讲“圣谕”为“文案”的。听“武案”要掏钱去茶馆买座位,听“文案”则不 但不要掏钱,衙门还会负责搭台、张灯,维持秩序。郭沫若的《少年时代》里,就有听讲“ 圣谕”的回忆。有此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