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上去,当寺庙建成后,再把土挖掉、运走。但堆土法并不适合所有的建筑,如有些建筑的塔体离得过近,有些建筑塔体过多,上百座石塔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如果仍采用堆土法的话,那将是十分浩大的工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完成工程呢?柬埔寨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质地坚硬的木材做成脚手架和起吊架,利用轮轴和杠杆来起吊巨石。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他们还训练大象,用体型庞大的大象拉动起吊工具把巨石高高吊起,然后平稳地放在台基之上。
高棉人在建筑方面的聪明才智还不止于此。在吴哥城20多千米外,有一座女王宫,女王宫的精细、玲珑与吴哥寺、巴扬庙的宏伟、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女王宫那精细的建筑和精美的浮雕却又引发了考古学家们的两个疑问:一是吴哥寺、巴扬庙的建筑多以青砂岩为建筑材料,而女王宫用的却是红砂岩;二是女王宫的浮雕线条分明,雕刻手法细腻,较之吴哥寺、巴扬庙等建筑的浮雕,质感要好得多,色彩也鲜艳得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柬埔寨人的高度智慧。女王宫围墙外没有宽阔的护城河,只有暹粒河从宫门前蜿蜒流过,石块并不能通过暹粒河运到女王宫。实际上,在这里,高棉人采用了一种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从而并不需要借助水道来运送那些巨大的石块,这就是对柬埔寨特有的红土的加工和使用。红土黏性极强,土中含有的大量水分,使它在自然状态下是松软的。这种松软、零散的红土运输起来较为容易,柬埔寨人民把红土放在特制的大模具里,夯实成形,经过晾晒风干,松散的红土就成了坚硬无比的红砂岩。建筑女王宫所用的红砂岩实际上是人们发明的人工石块。由于在风干的过程中,红土块表面黏性较好但并不那么坚硬,因此,这就给艺术家们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绝好舞台,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上面精雕细刻,画面往往线条分明,栩栩如生。当土块完全风干后,即变得异常坚硬,用手抚摸,大有触刃的感觉。用红砂岩作为建筑材料并在上面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反映了古代柬埔寨人民的杰出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不仅如此,吴哥王朝的艺术家们在雕刻浮雕时采用的方法也非常灵活,对不同的建筑、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艺术家们对回廊石壁上那些大型浮雕采取先砌后雕的方法,因为画面过大,涉及大量的人物和饰物,如果先在每块石头上雕刻再对接,就要求尺寸和形状完全吻合,操作起来十分困难。砌好后再雕,就能保证画面的完整,形成雕刻的风格、线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