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要支持这样的文章?”
彭真也当场看了尹达的这篇文章,注意到了里面这样的观点:“我们对于剥削阶级的史学遗产的批判,是无产阶级从剥削阶级手里夺取史学理论阵地的斗争,是兴无减资即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里罗列了几种现象,正是这几种现象,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关注:
“在史学研究中,同整个学术领域一样,我们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为了经过反复争辩,逐步弄清是非,借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逐步消除史学中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这是一种坚定不移的、积极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政策。资产阶级史学家却企图把“百家争鸣’变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策。不论他们‘鸣’什么,都不能批评。你批评吗?那就是妨碍了他们的‘鸣’,那就是不准他们‘争鸣’,那就是违犯了‘百家争鸣’。这里难道不存在意识形态上的阶级斗争吗?”
彭真看到这篇文章上陆定一的批示是:“完全是贴标签,把阶级斗争的标签到处乱贴!”这时,彭真听见毛泽东正好讲到:“要把中专、技术、半工半读,统统弄到乡下去。”他一怔,清醒过来,毛泽东还在继续说:“文学系要写诗、写小说,不要学文学史,你不从写作搞起怎么能行?能写就行。写就等于学作文,学作文就是以听、写为主。至于学史,到工作实践学。我们这些师长、军长不知道尧王、舜王,不一样打仗?《孙子兵法》,没有一个人照他那样打的。”
这时林彪又插话:“大大小小的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还有简单一些的,也是要按实际情况办事。从来照着书本打仗的人没有不失败的。”
毛泽东拍着桌子继续说:“还是两种办法,一种是开展批评,搞四清,一种是半工半读。你们再不要压青年人,让他冒出来,戚本禹批判罗尔钢的东西,批得很好。戚本禹是中央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