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汝南太守徐缪应关东朝庭的命令,要调发转运军资到洛阳。
这书佐顾名思义就是负责书写、抄录各项公文档案的人。
在那里,关东与关西的第三次崤函之战已经打起来了。
陈书佐点了点头,又交代了一些事情,这才走了。
别看这好像就是个抄字的,没啥决策。但实际上,他的刀笔下却能断一户生死。因为他这边随意改动点,只要上面的集曹长不是特别正派的,对这些都是睁一眼闭一眼过去了。
这次转输军粮虽然不是运到京都那么远,但也是要运到郡治平舆的。其间光路途就是二百里,劳顿之苦就不谈了,只这过程的粮米就需要自己承担。
属实是双赢了。
健步按理来说是非常辛苦的,如和帝时期,为了传递岭南的贡物荔枝和龙眼,其间不知道死了多少健步。
而那个乡人不用去服役自然也欢喜,还私下给了张伯六斗稻米。
见陈书佐又回来,张伯、马仲虽然奇怪,但还是靠了过来。
在五天前,邓当在人指点下,找到了陈书佐,就想问问这次摊役为何不是各乡一同摊派,而是只在他们乡摊。
但后来,刘宏让王允带兵北上拦截从颍川撤走的泰山军,王允迁延,就被槛车入狱了。
两人都是这样的帮闲。
这次军输差役要出八十二丁,按道理是全县两万多人一起摊,落到一个里社,其实也没多少人。
……
县里凡有事要传召乡里的人上来,就会让张伯这样的人带着官牍跑下乡带人上来。
但干这么多事,朝廷正式给的编制有多少呢?大县不过四五百人,小县不过二三百人。这点人数被各曹一划分,哪还够做事?
在前汉时期,复民还能分得宅基地,地三十亩。当然到现在肯定是没这个优待了,但在税赋上还是要比寻常民户要少的。
但偏偏在下发的尺牍传票里,却只发了新乡。这就不公平了。
这批帮闲都不入正规编制,都是乡里服差役上来的。
郡里的任务送到富陂的时候,是要此县出役八十二丁。
却说,陈书佐刚刚从县寺的前门走了,然后拐了个弯,又从县寺的侧门回来了。
这个征发的任务自然也不是富陂令去完成,他也是交给下面的人。
这么多事自然不是县令一个人能做的,所以他下面有各种曹属辅助,各曹都有自己负责的事,级别有曹长、佐史、书佐、循行、干、小史等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