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工具。”陈平听完这话之后,即便他是一个近鬼神而远之的人,但也冥冥之中觉得,上苍有一只大手在主导这一切。
只有咸阳城只有秦国的贵族,宗亲才会躲在没有底地方,哭泣怀念大秦还在日子。
郑渠惊愕道:“汉王,现在是冬天,您确定真的要征召徭役?”
郑渠苦笑道:“我父亲找遍古籍,终于找到原因了,当年西门豹治邺县,发动百姓凿引漳十二渠,以溉农田,水渠成功,当时邺县的亩产也达到一钟,使得使得邺南大片瘠薄的盐碱地成为膏壤之地。
陈平听完说道:“汉王,那只能学习太公治齐,进行移风习俗,想办法弄出一种习俗,让百姓去世的时候,在坟头上种一棵树,形成这种习惯之后,关中的树木会越来越多,水土流失也会得到控制。”
郑国渠之前,秦国虽然也()
经常出动几十万大军征战,但征战过后,不管胜败,大秦都要休养好几年,重新积攒粮草,而郑国渠彻底解开了秦军后勤的限制了。
徐凡道:“这个问题不大,煤炭比木材经烧多了,而且挖掘的难度也不大。”
徐凡继续说道:“本王打算在关中设置一个水利学院,培养懂水利的人才,以后整个天下都需要建设修水利设施,你们家要是还有懂水利的子弟可以推荐给本王。”
“字面上的意思,关中百姓砍伐了太多泾河四周的树木了,没有树木的保护,地面的泥土就会顺着雨水流到河里面,所以泾河才会如此浑浊,泥水多了,沉淀在河道中,会抬高河床,就会导致泾河泛滥。现在大河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了,所以防止泥土流失,任重而道远。”
关中才刚刚安定,郑渠本能的不想这个时候弄什么基建工程。
被徐凡叫为郑渠的人,正是当年修建郑国渠的总设计师郑国的长子,因为他父亲的身份是韩国的间谍,即便后面被始皇帝原谅,但他们家一直在秦国谨小慎微,什么事情都不敢冒出头,这反而躲过了关中的几次政治风暴。
陈平道:“诺。”
“这是真的,不是徭役,会给我们粮食?”很多百姓不敢想象,修缮
郑国渠一直都是关中徭役,咸阳城绝大部分的百姓都去郑国渠服徭役过,这次居然给粮食。
徐凡道:“郑国渠虽然很难再出现亩产6石四斗的高产了,但我们不能看着郑国渠就这样的荒废掉,郑渠,本王认命你为水利尚书,食秩千石,从现在开始修复郑国渠,把这里的泥沙掏出来,残破堤坝重新修筑。
陈平听完徐凡的话苦笑道:“汉王,人吃饭就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