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则是看着德国人,德国人不增兵,他们就更不会了。”
“现在的问题是,只要英、法不增兵,他们也不愿看到其它国家继续向远东增兵,因为他们不愿看到它国从咱们这里获得更多利益,甚至挤占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其实,不只是英法,包括美国、德国都是如此心态。”
“因此,即便老毛子和小鬼子还想要打下去,最终英、法、美、德这几个主要列强也绝不会允许,更不会再借给他们钱。”
滕毓藻的话说完,几人已经彻底认同了列强不会再继续增兵这个判断。
徐世昌长出口气,“那就好,这就是说,很快就会停战,然后开始议和,战争也很快就要结束了。”
“不会。”
滕毓藻狠狠吸了一口剩下一小截的香烟后,不以为然地说道。“菊人不要想当然了,议和并不是战争,只要洋鬼子还赖在咱们的国土上,战争就不会结束,前锋军就要一直打下去。”
“而即便开始议和,也不是很快就会有结果的,列强一贯会要进行战争讹诈,他们会狮子大开口,割地赔款估计都会提及,除非我们任凭列强予索予求,否则,哪里会很快就有结果。”
杨士骧神色迟疑地说道,“大帅,我还有两件事要说。”
滕毓藻并不认为杨士骧急着回来,就是为了这两件事,点头说,“你继续说吧。”
杨士骧道,“原本朝廷早已定下,同洋人议和的事情,由奕匡和李中堂共同主持,可端郡王载漪坚决反对,理由是奕匡和大帅关系不睦,此时大帅正率军在前线抵御联军,如果奕劻主持议和,恐多有不便。”
“端郡王载漪的反对,得到了荣的仲华的支持,太后只好换人,只是选了十余人,没有一个当朝大臣勋贵愿意参与同洋人议和这件事.”
杨士骧吞吞吐吐地说道,“最后,李中堂向朝廷提议,想请大帅作为议和副使,朝廷就请李中堂征询大帅的意见,如果大帅应允,洋人正式提出议和后,朝廷就会下达旨意,不知大帅.”
杨士骧的话,让滕毓藻不由苦笑起来。
“这些年来,每次同洋人发生冲突,都是遭人诟病,以至于无人敢去。”
“好在朝廷还有一个肯于任事做事的李中堂,以至于遭到许多诟病,甚至暗地责骂。”
“李中堂这是年纪大了,顾忌也多起来了,这一次同十多年前的镇南关大捷很相似,国人的情绪已经彻底高涨起来,搞不好他就又会背负一身骂名。”
“李中堂这是看清楚这一点,他这一次是不敢独自承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