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们,齐齐聚在祠堂里,老少皆有。
周游跟着老爹走进祠堂大门,发现门槛的木头修朽坏了,砖瓦都被侵蚀的坑坑洼洼。
祠堂门口竖着的石碑早已模糊不清,记载当年盖这座祠堂的出资人、过程和日期。
周游撇了撇嘴,用料、笔工和篆刻手法,均不值一提。
祠堂主体透着一股沧桑气息,在岁月侵蚀下越发老迈,的确需要翻新重建。
从古至今,基建工程都是耗费钱粮的大头,举族之力方能办成。
“都来了,安静一下,咱们商量正事儿。”
族里资历最老的是太公,比周游高了7个辈分,掰着手指头都数不清二者的关系。他胡子眉毛雪白,皮肤松弛布满老人斑,被人搀扶着入座,屁股一粘座椅就开始打盹儿。
“呼噜呼噜,呼噜噜!”
旁边几个中年人颇为尴尬,等了一会儿叫醒太公。
“哦,来了这么多人,谈正事儿,正事儿是什么呢?”
太公嘴里咕哝了许久,“哦,我想起来了,修祠堂,大家都议一议,怎么修?”
“自然是要重建,修得更加气派,家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我已经请了附近最有学问的吴夫子,为咱们写碑文,抄录族谱。”
一个富态的中年在众人目光中口若悬河,光这份气场就不是一般庄稼人。
“这是谁呀?”
周老爹低声回答,“按辈分你该叫他五伯,家有良田100亩、水井3个、耕牛7头,还有5、6个壮年儿子帮忙。”
明白了,典型的地主豪强,有地有田有青壮,难怪族人们都恭敬听他说话。
五伯名叫周来喜,是本次基建项目的主事人,简单汇报了大致的项目进度。
以他的身份,无需对其他主族人交代,这次当众讲出,汇报的对象是太公。
太公边听边打瞌睡,实在是撑不住了,听到最后摆摆手,“都交给你去办。”
这句话对族人来说无异于圣旨。
周来喜叫人把太公请到后堂休息,开始摊派本次的资金。
族人们有穷有富,家庭情况不同,也不强求必须出多少,全凭一份心意。
有铜钱50个的,也有碎银几两的,也有献出金牙、银簪的,甚至还有人把自家的母鸡、猪崽抱过来了。
周围都掏了一圈,总共加起来也不到20两银子。
周老爹胸有成竹,轮到他时竖起巴掌,比划个正反两面,“我出100两。”
周围响起一阵惊呼声,100两,三娃子在外面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