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迹看出,这些都是李穆的手笔。
开头分别写着:
《改善民生》
《强军》
《军械强化》
他想了想,还是抽了那张改善民生的纸出来,看了起来。
比较意外的是,这张纸极轻极薄,面积却极大,上头还带了许多幅画。
李穆走到一旁,静静地等他看完。
“这是你想出来的?”元良一目十行,看得极快。第一遍看完,却只剩下震惊,一边不敢置信地问兄弟一句,一边迫不及待地回头重读。
第二回,他仔细了许多,几乎是字字斟酌。
“可以!若你所说的材料当真能找到,又当真有此功效,修完这条路,自建一条商队,西通蛮族,东往中原,两头赚钱就变得容易多了。”
元良目露惊叹地看着上头的画:“若真如这里所说,在马车上,装上此等机关,能让马车跑得又快又稳,还不费马的脚力,速度就能快上许多。咱们就是不靠自己组建商队,光卖这种马车,也能吸引无数行商来此,大赚一笔!”
有了商人,还怕盘不活民生吗?
西北就是太荒凉了,只有些许做皮毛生意的商户才会跋山涉水来此,用中原处处可见的布、火折子、精细粮食和细盐,又或者是没有见过的新奇玩意,换走他们一大家子费尽力气才捕到的猎物毛皮。
纯朴的百姓们懵懂,甚至对千里跋涉而来的商旅客客气气,一文钱都舍不得还价,生怕这回自己占了便宜,下回人家就不来了。
可他这样读过书,见过些世面的却最清楚不过,那□□商回到中原,就会高价将那些皮毛卖出去,挣个盆满钵满。
恨不得生上翅膀,日日往返!
但是知道又如何呢,再心有不甘,再吃亏,他们也不能自己动身,到千里之外为百姓们买袋细盐,买匹布吧?有时候甚至要求着这些行商多多来此,带来一些西北这边极度缺乏的日需品。面对他的激动,李穆显得异常冷静:“只有一辆马车,就是挣了钱,也不过换一批军需,多发一年军饷,让那群小子老老实实在军中加训一年罢了。真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还得有我们自己的特产。”
“特产?”元良聪明,重复了一遍这个陌生的词汇,便懂了大概:“好像江南的丝绸,东海的明珠?”
李穆面带欣赏:“不错。”
说着,掏出另一张纸。
元良接过来一看,有些傻眼:“羊毛这么脏的玩意,能做成衣服?还能贴身轻便?谁告诉你的?”
“你只要知道,我是亲眼见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