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不出手,朝中的其他勋贵大佬出了手,这份人情就和他没了关系。
后面再想和这么多勋贵家族扯上关系,那就不是简单的一封奏折,能够搞定的。
……
广西大营。
大量的将领即将离开,李牧也开始物色接替之人。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
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他培养出来的嫡系不少,可是能够胜任高层将领位置的,却是寥寥无几。
自身能力受限是一方面,更棘手的是一时半会儿他没有能力,把众多亲信送到位置上去。
不同于提拔勋贵子弟,他只需要举荐人就行了,后面自然有人帮忙运作。
换成草根将领,想要通过任命,那就需要他亲自出手运作。
千户以下的将领还好说,战争时期讲究效率,朝廷审核的不严。
更高层次的将领,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军功只是入门的底线,将领的身世背景、人品、外界的风评,都是考核条件。
把没有任何背景的千户,一下子提拔到卫指挥使的位置上,还是一次性提拔数人之多,分明就是唯恐外界不知道,他在培养亲信。
估摸着担任左右都督的岳父叔父,收到消息之后,能直接从京师杀过来拿鞭子抽他。
在规则体制内,培养亲信自然是可以的,但必须按照游戏规则来。
破格提拔任用,要么立下了大功,要么有大背景。
略微迟疑了片刻之后,李牧想到了主意。亲信肯定是要提拔的,但是不能直接放主官位置上去。
从千户到卫指挥使,中间的跨度实在是太大。换成指挥佥事的话,可操作性就大增了。
一样属于破格提拔,可朝廷对主官和属官的考核标准,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卫所部队不受重视,加上战争年代的特殊时期,朝廷大概率会卖他这个面子。
至于主官人选,那就继续用勋贵子弟顶上。虽然后面这些人,能力不及离开的那些,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起码自己选的人,能力底线是有的,并且会按他的意志执行命令。
等到功劳积累的差不多了,他们自己就会离开,不会留下来争夺部队的主导权。
不过这么一来,他这里就成了勋贵子弟的培养营,专门为大虞输送勋贵将领。
短暂的迟疑之后,李牧果断决定就这么干。不光要任用勋贵子弟,还要吸引更多勋贵子弟过来。
培养勋贵将领这种事,看似在替朝廷做嫁衣,实际上背后隐藏的利益太大了。
各家有子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