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幼稚园。中学生只交膳费,师范生全免。为保证教学质量,他不惜重金从各地聘请优秀教师,国学家钱穆,文学家杨晦、龙沐勋、许钦文、王鲁彦、吴文祺,拓学家吴康,历史学家王伯祥,地理学家盛叙功等都先后在集美任教。
1927年 3月起,集美学校中包含有男子小学、女子小学、男子师范学校、男子中学、水产航海学校、商业学校、女子中学、农林学校、幼稚师范学校、国学专门学校;此外还有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国学专门科后来并入厦门大学文科。
在创办集美学校的同时,陈嘉庚也在新加坡创办中学和专门学校。1918年 5月,陈嘉庚联络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侨筹办成立了华侨中学。1941年创办南侨师范学校来培养师资力量,有学生 200多名。1947年改为南侨女中。从此,南洋各地华侨学校共有 3000多所,学生数 10万人,甚至比祖国内地许多省份中小学教育都发达。教师大多是从国内聘来的,都用普通话教学。所以,南洋各地普通话普及的程度,比国内南方各省都要高。
到 1919年,陈嘉庚已成为拥有资产 400万的大实业家。他召回陈敬贤主管企业,自己再次回国,准备创办一所大学,校址选在厦门郑成功演武场和南普陀寺一带。
1919年 7月,他在陈氏宗祠召开有各界 300多人参加的大会,宣布创办厦门大学的计划,当场捐出 100万元,经费 300万元。这 400万元正是陈嘉庚当时全部的资产,这一壮举立即轰动了全国,也轰动全南洋。陈嘉庚在海外经营数十年,获利数百万,自己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却将全部财产都捐给祖国兴办教育事业,可见他盼望祖国富强之心多么强烈。
厦门大学开办以来,一切经费全由陈嘉庚独自负担。从 1926年起,陈嘉庚所经营的企业江河日下,到 1931年,几乎无法维持了。大儿子陈济民对他说:目前公司极度困难,应该考虑减少每月汇给集美和厦大的经费。陈嘉庚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米,就能过日,何必为此担心!”
陈嘉庚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时,月薪有 4000元,但他通知银行团每月发放薪金时,把薪金全部汇给厦大和集美作为经费。银行团的负责人大为惊讶,问他怎样生活,他说:“我的生活很简单,每个月有几十元就够用了。”银行团又说:“你的家庭也要开支。”陈嘉庚说:“我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能够照顾他们的母亲。”
1937年,他把厦门大学捐献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