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个够精明的物品利用流程表,环环相接,环环都做到充分利用,不浪费一丁点儿。
这也难怪别人要赞叹华侨的精明了。
另外,我们平常对用旧、用破了的东西的态度是“扔”,原因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把旧的东西扔掉,再买新的,但华侨却不这样。他们常做便宜的小杂货生意,比如一只鞋子、少了笔套的钢笔、拉链坏了的手提包以及断了几根尼龙丝的网球拍。这些如果在我们手中,估计早就扔掉了。可是那些会精打细算的华侨商贩却会精明地贱价从别人手中买下,稍加修补后再出售。而这些东西,总会有买不起新东西的人买。他们贱价买这些东西的方式真是五花八门,有上门去收购来的,有去废品站捡出来的,还有,在港口或码头,他们会收集船员、水手们扔掉的旧衣服、旧鞋子,洗干净、补好了再去出售。
他们认为,做生意,只要经营方式正当,无可指责,那么做什么买卖都无所谓,因为做生意并无贵贱高低之分。
二战结束后,美军击败日本。而驻扎在日本本土的美军,每天用掉的废旧军用罐头盒、桶非常多。开始还不觉得什么,到后来废罐头四处都是,堆了一大堆,直让当局为这些罐头盒的放置地方问题大感头痛。
二战结束后,美军击败日本。而驻扎在日本本土的美军,每天用掉的废旧军用罐头盒、桶非常多。开始还不觉得什么,到后来废罐头四处都是,堆了一大堆,直让当局为这些罐头盒的放置地方问题大感头痛。
这时,注意到这一有利时机的人首先是日本的华侨。
他们立刻着手,雇用了一大批因战争无家可归而四处流浪的小孩,以极低的工资让他们四处去捡空罐头桶,把捡来的罐头桶集中到他家中。
自然,他的家也立刻在成了再加工罐头桶的工场、作坊了。
他把捡来的罐头桶剪开,然后打平,再进行一番加工,使之成为鞋油盒盖、酒瓶盖,或是一些小五金的零件,甚至是制造小孩玩具的零件。
而当时,一来由于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二来由于战争的巨额消费,造成战后物资的极端贫乏,因此,他用废旧罐头桶制造的小东西、小零件一面市即供不应求,十分畅销。
这位华侨也因此积累了一笔可观的钱。随后,他即适时改变行业,投资其他部门,专营出租车业。这下,可谓是名符其实地“发”了。
从别人不注意的废旧东西上入手,一样可以发家致富。
同样是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名古屋的一家工厂接到当时的军部的命令,为了扩大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