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向银行借贷时必须办理的繁杂手续。因此,华侨都尽量用“会”来筹募自己的资金。
□自幼磨炼经商理念中国的商家自古以来便有句格言:“亲兄弟明算帐。”即使是兄弟姊妹,借贷的明细,一定要清楚载明。商场如战场,在经商中有一块钱或一文钱的用处不甚了解时,是会影响士气的。一旦变成丧家之犬,做起事来就会感到有气无力,而养成颓废的习惯。经商是神圣化而绝不可例外的。所以另一句名言:“锱铢必较。”做买卖的时候,就是一分钱也要斤斤计较。
“这是买卖的常理啊!”
任何一位华侨大都如此认真他说,同时也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你会问出“为何要这么说呢?”这样的话。在此,没有所谓的小气或大方,也不会对讨价还价感到麻烦,一切都是合于商业精神。
所以,当一个人问起什么事最难做的时候,大部分会说:“带有感情成分存在的利害关系是最不易处理。”至亲好友之间的借贷关系最棘手,事情一旦搞不好,就关连到感情的问题而留下尴尬的场面,令人很不舒服。
所以一开始就得当机立断,把事情先彼此说清楚。因为,“马虎主义”、“随便主义”是后患无穷的。所以理想的作法是:一开始就分出父子兄弟、长辈晚辈之别。中国人观念里,总是希望将来对自己有利。
尤其是对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实地教育他们知道运用金钱的困难。因此年纪幼小的兄弟之间,在借贷的时候拿取利息,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父亲也不会给予孩子多余的钱。自然,儿子要向老子借钱,也要照算利息。因此,华侨子弟从小便因亲身体验到“借钱要付利息”这种经济上根本的原理。在华侨的孩子们之间,“借钱就要付息”是“应该”的。
当小孩子在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了难得、珍贵的东西,有了“我想把它卖出去”的念头时,即使放在父亲经营的店里的一个角落寄卖,也要收取租金。借钱给朋友(亲友)时不要利息,对自己的孩子却照收不误,这是因为要教小孩子如何经商的缘故。
除此之外,锻炼小孩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把钱交给孩子到附近的商店买东西。这么做的目的,是要测验孩子买的价钱是否比别人贵,或买回有毛病的东西。然而华侨的孩子们也非等闲之辈,他们会不断挑选店内的东西,然后选出有一点瑕疵的,开始杀价。华侨就利用这个方法,磨炼孩子在买东西时如何让对方自动减价,卖东西时如何坚持不减价。至于孩子去买东西时,低于标价的部分就属于他们的“利益”。“去替我买东西就给你零用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