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名场面,当时也是被骂“神剧”的,但后来因为剧作整体水平高,加上几乎就是两三个月之后,同一套班底的《琅琊榜》大爆,以及“热播”期实打实的收视成绩,口碑也跟着逆转了。
而《琅琊榜》,虽然当时口碑确实好,甚至一度有人去从技术层面去分析它的制作有多牛(甚至是去分析它每一个画面的比例),可是,它实际上在开播那阵子,收视率是非常不好的。
真的是一群剧迷天天自来水式的在网络上做各种各样的宣传,然后,靠着梅长苏和靖王的cp打开了女性观众的市场,又找到了“真正权谋剧”这样一个精准的宣传点打开了男性观众的市场,才没有沦为成绩一般的精品剧,而是在第一轮热播的中后期,就大爆特爆了。
陆严河觉得,正午走出了一条最值得所有公司借鉴的制作模式。
主演,必须是知名度和演技的结合,缺一不可,纵观他们的项目,无一不是如此,绝不会出现演技精湛但名气小的主演阵容,或者是流量很大但演技糟糕的情况。
剧作,重视程度,绝不会因为家大业大,就掉以轻心。在ip大爆的那几年,很多影视公司其实是买一个ip然后改得面目全非的。正午却真正做到的能遵循原著的尽量遵循原著,能把原著请过来做编剧的尽量请过来。
从《开端》作者祈祷君所说的内容就可以发现,正午对编剧的重视程度。优渥的创作环境,手把手的剧本撰写指导,一次次有的放矢的讨论和修改。从其他编剧嘴里说出来的国产剧编剧境况,跟正午合作的编剧所描述的相比,仿佛不在一个国度。
然后,不轻视市场,不搞曲高和寡的艺术家心态。有人说正午什么题材都能拍,而且都能拍好,侯洪亮直接说,不,我们偶像剧这一块是短板,一直想做好,但一直没有做好。
而且,他们还真的是在用心地去探索偶像剧,《知否》也好,《开端》也好,其实这两个ip,本身是偏这一类的,只是被他们拍出了高品质的质感,也没有人把它们划转到偶像剧里去。
瞧瞧人家,再瞧瞧其他的那些大佬,谈及偶像剧,眉眼搭拉,嘴角一抽,充满不屑:“我们是艺术家。”
-
施密特·劳利跟陆严河谈完了《红眼航班》这部电影以后,又问起了陆严河手上其他的项目。
陆严河说:“我手上的其他项目,除了一部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暂时都已经有合作的公司了,不过,还有几个不是我编剧和主演的片子,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施密特·劳利本来是不感兴趣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