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宋交和议之后,以‘郭逵老臣,先朝名将,有功社稷’的名目,将其从闲散的‘左卫将军’拔擢为右武卫大将军,并加检校太尉,封为武功县男。
这就是明显的平反信号了。
旨意到了洛阳,郭逵谢恩后,新的旨意拍马赶到。
还没捂热的右武卫大将军又没了。
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太尉、武功县男郭逵起复,落右武卫大将军,拜为建武军节度使。
这是一个早就该给他的荣誉。
一个迟到了十年的荣誉。
郭逵老泪纵横,旋即上表请求致仕。
赵煦挽留三次,终于同意。
这次,待遇、荣誉直接拉满。
建武军节度使郭逵,以开府仪同三司、建武军节度使、邕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持节邕州诸军事、上柱国致仕。
并将其爵位从武功县男,拉到了桂林郡开国侯的高度,并给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
这就是标准的正任武臣,而是战功赫赫、简在帝心的正任武臣致仕程序了。
最重要的是,赵煦旨意里的安排。
建武军,本就是广西的建制。
换而言之,拜郭逵建武军节度,就是认可了他当年在广西的处置没有问题。
致仕后加的那些头衔与爵位,就更是一种隐晦的承认与认可。
不是这样的话,怎么可能给他安排这些头衔、爵位。
对郭逵来说,什么是天恩?
这就是了!
在年老之际,能够得到朝廷认可、恢复名誉、待遇。
这简直是奇迹——赵官家们什么时候做过这种事情?
于是,老泪纵横,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写一封谢表,感谢天恩。
殊不知,赵煦给他的恩典的代价,是他这辈子都还不清的。
子子孙孙,都得给赵煦卖命。
这不,太皇太后圣节即将了。
赵煦又是一道诏书,将其返聘回来了。
话是说的冠冕堂皇的,给郭逵的认可和赞誉,更是不吝笔墨。
什么‘性资沉勇,器茂渊冲’,什么‘被遇三朝,有金石之纯诚’。
然后,话锋一转。
先举了太公望的例子,又用了郭子仪的故事,说他‘知经武之善猷’,实在是国家选将树材不二之选。
所以,郭逵致仕不过两个月。
就被赵煦零薪酬返聘回汴京判武学。
于是,武学虽然依旧隶属于国子监。
但,这么一尊老将回朝,执掌武学。
就国子监那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