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军府,督造战船。因需陆路运输工具,又敕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制造军用车5万辆,送到高阳(今河北高阳),供军士装载衣服、战甲、帐幕之用。还调发河南、河北民夫,运送军需。水上运输则调发江、淮以南的民夫及船只,运送黎阳、洛口等谷仓的米粮和兵甲之具,沿运河送往涿郡。船只首尾相接,长一千多里。当时,装载粮食、军队、武器和攻战的器具,往返于运河和陆路途中的往往有几十万人,日夜不停,死者不计其数,填塞于道,臭秽盈路。
为了保证前线的粮食储备,炀帝又征发山东一带车牛民夫运米,积于泸河(今河北东北)、怀远(今辽宁朝阳东)二镇。民夫运米,车牛一去不得回来,丁男大批死亡,田地多半荒芜,米价腾贵,东北边地一斗米竞贵至数百钱,牛车被征发完了,又征发鹿车。仅鹿车夫就有60多万,两个人一组,共推一车,载米3石。道路遥远险阻,3石米还不够充路粮,至镇时已无粮可交,只好逃亡。而官吏却乘机大肆贪虐、尽量剥削,老百姓困顿穷苦,财力俱尽,生机断绝,纷纷走上反抗的道路。
早在610年(隋大业六年),就有民众起来反抗。这年正月初一,天色未明,洛阳城里有几十个人,戴白色的帽子,穿白色的衣服,燃香持,自称是弥勒佛,闯进建国门,突然夺取卫兵的武器,要攻入皇宫,被齐王杨陈的卫队所杀。这次起义,震动京师,隋王朝在都城大加搜索,牵连坐罪的有1000多家。
611年(隋大业七年),也就是隋炀帝发动第一次征高丽战争的前一年秋天,山东、河南发生大水灾,淹没30多郡。而隋王朝统治者却忙于为征高丽而对人民横征暴敛,将农民推入绝路。这年10月,王薄领导农民在山东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县境)首举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意思是能预知世事将要发生变化,朝代将要改换,隋王朝就要灭亡。他写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人民参加起义,不要为隋炀帝去送死。歌词写道:
“长白山前知世郎,
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稍侵天半,
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各地逃避征役的人,纷纷前往归附他。王薄以邹平县南的长白山为根据地,向齐郡、济北郡一带出击。
接着,平原郡富豪刘霸道起兵于豆子航(今山东惠民县境),远近都来投依,部众十多万,号称阿舅军。张金称领导的一支起义军聚集在鄃县(今山东夏津)境内的河渚中,高士达领导的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