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践禾稼”。
燕云地区本就是农耕地带,当地百姓对如何种植作物、进行农业生产自有一套心得,而处于五代十国的环境下,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没有稳定的生产条件,征兵、征税、乃至燕云地区本就容易成为战场所在。
而契丹建国至今,也早已不算是纯粹的游牧生产,皇帝和大臣们对如何处理农业地区也有了一套方法,加之汉臣的提议,更能够解决燕云地区原本面临的种种问题。
因而,总体而言,在归属契丹后,燕云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逐步恢复,能够为契丹提供稳定的粮食供给和其他方面的供给,包括纺织布匹等。
此外,由于耶律德光推动农业发展,包括原本契丹领土上也同样如此,这也使得契丹内部对农业的观点逐渐改变,重视程度日渐提高。虽然契丹并没有改变对游牧的本位思想,但农业也逐步成为了与游牧并重的存在。
这也与政治上的南北分治、双轨官制相对应,形成了游牧与农业的双重经济体系。】
(这个耶律德光比赵光义厉害多了。)
(宋辽西夏又是一个三国鼎立时代,比魏蜀吴三国鼎立更加的长久。)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本人对于经济非常重视,一方面,这是大汉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另一方面,他想要讨伐匈奴、想要加强中央集权,都需要一个发展良好的、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经济。
虽然他在某些纯粹经济的部分并不能说是真正了解甚至精通,但对于如何发展基础的经济、并通过经济和政治相结合,达成自己的目的,还是很擅长的。
因而,他对于辽国、不,暂时还是契丹的这一国家的如今的经济体系还是挺感兴趣的。
这种,经过契丹立国后两代君主的发展,又恰好处在中原动荡混乱不堪的环境下,形成的独特的——至少在现在看来颇为独特的经济形态,既不是向匈奴那种游牧民族的纯粹畜牧经济,也不是传统中原王朝中独占鳌头的农业经济。
双轨制度吗……
契丹本属游牧,而他们又没有完全汉化,草原放牧依旧是核心——那他们的马匹应当是不会缺乏的,不论质量究竟如何,但数量绝对不会是问题;
而又有大批适合耕种的土地转为农耕,稳定的粮草来源也有了,起码可以保证一部分军队、战事的粮草,不管怎么说,农耕的稳定性还是要比游牧高一些的。当然,这不排除他们依旧保持着边征战边打草谷的传统。
刘彻眼睛有点绿了,不是为了别的,还是为了契丹的马匹——那可都是马啊!即使质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