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赵光义自己以身作则,展现出好书重文的倾向。他曾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政。”同时还鼓励武将们也要读书。
接着就是之前提到过的文臣统兵,以文驭武。赵匡胤虽然也约束武将,但文臣一般只担任内地知州,边境的州郡往往还是多用武将担任。
但赵光义并不如此行事,他不但大量任用文臣担任边境知州,还把文臣派往军中任职,自他以后,文臣出任安抚使、经略安抚使或兼任驻泊一方的马步军都总管督帅武将渐成惯例。
不论这种行为的负面影响,单论对文臣权力的扩大和扶持,确实是起到了作用。
最后就是重用文官,优先从词臣中选拔人才担任宰执。词臣是指为皇帝起草内制的翰林学士和起草外制的加知制诰,赵光义的宰执中有七个都是从翰林学士升任的。
同时,纵观赵光义整个在位期间,宰相九人,全部是文官,有科举出身者六人;正副枢密使三十五人,文官出身的有二十一人,占百分之六十;参知政事十八人,全部是文官。】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略略皱眉:“读书是件好事,确实应该多读书,扶持文臣力量也没什么,毕竟武将骄横之风尚未消除,文臣需要有力量与他们相抗衡。”他顿了顿,“但是,对于文官给了这么大的倾向,是否有些过了?”
以文驭武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前就骂过一轮了,这时就算了。但宰相、枢密使、参知政事的人选上,也对文官这么倾斜,有些过头了吧?
朕知道你是形成了文官治理系统,但看到你形成的过程,果然还是不爽。
唐朝,贞观三年。
感到不太妙的不只有赵匡胤,唐朝的诸位君臣也是如此。
“这文武力量对比,失衡了吧?”尉迟敬德有些郁闷道,况且看起来,宋朝的文武官员、文人武人好像相当泾渭分明,不像他们唐朝和再往前的时候,有时候好像分的没有那么开。
此时,长孙无忌突然不知道怎么的想到了之前那个“东华门唱名”一话的两个主人公:“那先前那个狄青,不会是个武将吧?或者说,还是一个颇有些功劳的武将?”
“……”他这么一说,众人一想,还真的很有可能!
那句话就是对什么是“好儿”的注解,韩琦——是个文官说东华门唱名才能算好儿,那他为什么要对狄青说这句话?八成是因为狄青对好儿的注解不同。
那么在宋朝这么个文武泾渭分明、又严重崇文抑武的环境下,对好儿的注解还能有什么不同呢?只能是文武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