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攻克江原后,王小波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但是相较于官府想要达到的让起义军溃散的效果,王小波的死亡实际上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王小波死后,起义军并没有军心大乱,而是推举了他的妻弟李顺继续领导起义作战。同时,王小波的死亡反而激化了起义军对宋朝的仇愤之情。】
宋朝,淳化四年。
看到王小波死亡,有人不由激动起来,正想借此来一句“天命站在官家这边”来拍拍马屁,结果就被接下来的发展把话噎了回去。这还怎么说?没法说了。
赵光义对此倒是不太意外。虽然他对外战争多有败绩,但他毕竟还是一个皇帝,有着多年的经验打底。他很清楚,别说死了一个王小波,就是李顺也立刻死了,蜀地的这波反叛也不会能够立刻就原地结束。
若是想要借由杀掉王小波、李顺来解除蜀地动乱,那必须得在他们起兵之前,才有可能,而更有可能的是,没有王小波李顺,也有李小波王顺来掀起这一场动乱。
而当他们起兵以后,就不只有他们二人了,朝廷需要面对的是整个蜀地所有心怀不满的人,需要的绝非一朝一夕的镇压,还要加上一个合格的官员安抚当地,改变那些引发大动乱的不当政策、处置那些剥削勒索的官吏。
嗯,至于现在,王小波李顺已经举事了,此时就应当派兵去镇压,看起来蜀地的军队不太行,那就从中央调派禁军,再找一个合适的人去治理当地。
派谁呢?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对此也无甚想法。虽然死了王小波,确实是让这波动乱这个第一领导人,可能确实有所损失,但实际上却并不能对此次动乱造成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毕竟,当时王仙芝也死了,妨碍唐末起义军跟着黄巢继续辗转大江南北了吗?
不过,经过此次蜀地动乱,朝廷对内政应该能够更加慎重,也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避免出现动乱、出现动乱后及时镇压消弭的对策了。
最起码,不会出现蜀地多灾,官府还满不在乎的情况了。
想到这里,他也这么对眼巴巴瞅着他的赵光美等人这么说了。
几人纷纷松了一口气。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不免回忆起了自己征战天下的日子。那时的各种义军,也是一股又一股,此起彼伏,死一个头领人,根本不算什么,于大局也并没有太大影响。
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都活不下去了,甚至其中还有不少底层的蒙古人。
于是,他开口道:“百姓只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