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发生,他实在无法强求后世如何。如今能够做的,也只能是加强自己的德政善行,护佑百姓,以求恩泽后世罢了。
在场的贞观重臣们纷纷整衣敛容,郑重行礼,接下了皇帝的话。
唐朝,开元二十年。
对于后代子孙居然搞出来黄巢起义的事情,李隆基十分愤愤不平:“朕怎么会有这样无能的子孙!怎能让那黄巢成了气候呢?”
虽然他现在已经懈怠不少(当然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但基本的水平还在,特别是在这种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上,他的判断水平并没有下降。显然,能够让黄巢搞出如此阵势,大唐的问题远非一两日,而是日积月累而成。
因而,他的愤怒也从此而来——有问题怎么不早点解决?怎么就拖到了这种积重难返的程度?朕怎么会有这样的子孙!
不过,回想起之前听到过的什么藩镇问题,他隐隐有些不好的预感,这个藩镇到底是什么时候出来的?很明显,这就是日后导致大唐山河日下的一大原因。
虽然似乎感到了什么,但李隆基却不愿意深想,草草思索了一通没有结果后,就冷哼一声:“也不知是哪一任皇帝造成了那藩镇之乱,实乃不肖子孙、忝为天子!”反正他的大唐还好好的,那必然是后面不知道哪个皇帝搞出来的。
嗯,会不会是太子李瑛的后代?李隆基眸色沉沉,最近几年,他越发觉得这个儿子不行,难当太子之位,倘若这真的是太子的子孙的话,那还是趁早废了的好,免得再导致大唐的大好盛世一去不复返。
唐朝,武德年间。
直接被后世略过的李渊脸色很不好看。
什么叫李世民就是大唐的开国之君?朕确实很欣慰二郎的文治武功,也很自豪于大唐的煌煌功业,但为什么开国之君会变成唐太宗?
大唐的开国之君难道不是朕吗?!
朕也是自己从晋阳起兵,一路打到长安的啊!
不要让朕知道,究竟是谁开了把太宗当做开国之君的口子,朕一定会让他好看!
汉朝初年。
看到唐朝的终局,感慨之余,刘邦却想到了另一个关键点:“《秦王破阵乐》?就是当时柏壁之后的那首曲子吗?”看来,这首曲子不仅是曲子,更是承载了李世民个人影响力的承载物。
既然如此,“乃公要不要把《大风歌》也让大家传唱啊?”要是也能达成和李世民一样的效果,那不是美滋滋。
汉朝,元狩四年。
不愧是刘邦的子孙,刘彻的关注点同样很奇特:“和长孙皇后合葬昭陵?”看神迹中画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