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因为李承乾是太子就有进行非常明确的差别对待,特别是魏王李泰颇受宠爱。本来这样还没什么大问题,但长孙皇后薨逝后,失去了母亲的调和,李承乾的心思越发敏感;此时,他又患上了足疾,行动不便;
随后,李世民虽然是出于好心和对儿子的关爱,为东宫选拔了一批谏臣——可实际上,不乏有谏臣将劝谏太子当成了自己刷功绩的地方,用词激烈,随便一件事就要屡加批判。
这样一来,李承乾的内心开始走向极端,同时屡次做出非常之事。
但李世民并没有打算改立太子,相反,他还在增强李承乾的力量,命三品以上嫡子皆出仕东宫。
但是李承乾并没有被成功安抚,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让他心生忧惧;李泰同样心怀野心,屡屡挑拨李承乾。
最终李承乾走上了逼宫谋反的道路,但并没有成功。】
李世民听着解说,内心更加痛苦。
观音婢身体虚弱是与接连生育有关?而从自己登基后,她也没能得到好好休息的机会,还在为了自己和孩子们不断操劳……
看出了李世民的想法,长孙皇后反倒安慰他:“二哥,不必忧心,既然已经知道了原因,我日后自会注意休养身体,怎会再早早离开?”随后,她叹了口气,转移李世民的注意力,“倒是孩子们的教育上,你可不能再过于宠爱青雀了。还有高明的足疾是因何而起,也应当加以注意。”
李世民想到了两个爱子争斗不休,仿佛是当时的玄武门对自己的讽刺:看吧,你的心爱的儿子们也彼此残杀!
这难道就是自己那个“宫廷政变发起人”的真实情况吗?自己的儿子率先带来了这样的结果?
他缓缓神:“我知道了。”他本来想要爱护每一个儿子,没想到却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他给高明选拔谏臣,大约也是想让高明更加优秀,却没想到那些人居然是如此行径……
李世民苦笑,看来在孩子的教养上,还要认真斟酌、更加仔细才可以。
汉朝,元狩四年。
对于李世民的悲惨遭遇刘彻不打算评价,倒是李世民其中一个做法让他起了兴趣。
“三品以上嫡子皆出仕东宫?”刘彻的眼睛亮了,他觉得这件事很有可行性,他也要给自己的爱子来一套,“朕觉得据儿的东宫也可以这么办!”
至于说什么谏臣,那还是算了,看看那些一心只顾自己的“谏官”们都做了什么好事儿吧,他可不要让据儿也遭遇那个李承乾的倒霉事情。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撇撇嘴:“唐太宗确实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