役、远调、战阵厮杀机会的,走的是另一条仕途。
所以被征发,安置到各郡的士户,本身就缺乏文化和自学能力;军中生活艰苦,又不集中启蒙教授文化,眼睁睁看着上升道路卡死,这些士户又怎么可能会为曹操卖命厮杀?
士户的抵触、敷衍情绪,自然会惹来更加严酷的军纪和追责制度。别说士户,就连高迁也是有一天混一天,不敢奢侈的考虑什么长远发展计划。
只希望黑大司马的兵,不要偷袭伊水两岸的军屯据点,应该就近去打雒水两岸的军屯点。
至于未来,高迁真的没有想过。
作为河南尹麾下的一个小小屯将,麾下不到八十名屯田兵,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未来。
而夏侯惇沿着伊水一路向南,抵达夜宿伊阙关。
伊阙关只有三百余人驻军,这些驻军也要自己耕种粮食。
简单休息后,夏侯惇渡过伊水来到西岸,引着属吏团队登上龙门山,观望白起伊阙古战场遗迹。
夏侯惇独目远眺,思索回忆伊阙之战时韩魏联军的内部算计,越发感觉很适合眼前。
自己单独是无法抵挡甘宁的,不是甘宁这个人有多么的能打。
而是甘宁已经在陕津以东囤积了许多大船,这意味着关中的精锐部队随时可以乘船参战。
己方的大谷关、小平津关组成的西面防线毫无意义,可你又必须去守。
不守的话,甘宁轻易占据,有了前线据点,甘宁的部队就能骚扰雒阳西边平地、田野;关中又不缺骑兵。
所以放任不管的话,大概率甘宁会直接在伊水西岸、雒水南岸区域牧马。
不止是在野地牧马,会组织军队,带着马群,来一个个军屯点吃粮食!
想要完完整整的御敌于外,真不是现在河南尹能做成的。
最起码,需要一支精锐的水师部队;只有挡住关中的水师部队,才有余地去谈大谷关、小平津关防线的意义。
水师加上关塞驻军、雒阳驻军,最少需要三万人!
想要保证这三万人在前线能正常驻防,那么雒阳东部包括伊阙、虎牢关,还要驻兵接近两万人。
足足五万人,他才有底气抵挡甘宁。
不是甘宁很能打,而是黑熊随时带着关中精锐部队增援甘宁。
关中地势高,黑熊增援甘宁很是快捷;而关东比雒阳地形要低一些,不说军队步行,就是坐船,也是逆流!
以高打低,后勤补给、军队增援的优势很大。
夏侯惇不觉得自己有资格、有能力指挥五万大军镇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