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加至布纳希尔的第二道防线发起猛烈进攻。
由于时间太短,奥军的防线并不牢固,虽然奥军从亚洲地区调来的援军已经抵达,但是在前一阶段作战中,奥军损失了大量火炮,这导致奥军没有足够的火炮用于反击。
布鲁西诺夫不给奥军喘息的机会,右翼第6步兵师顶着奥军的猛烈炮火攻占了卢勒·布尔加斯镇,随后来自第一军的援军抵达,和奥军爆发了更激烈的战斗。
奥军此时已经没有退路,面对保加利亚军队的疯狂进攻,奥军拼死抵抗,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而血腥,双方的伤亡都很高。
9月15号,塞尔维亚王国部队抵达,加入对奥军的进攻。
面对联军的优势兵力,奥军全线败退,退守君士坦丁堡近郊的第三条防线。
这条防线也是奥军最坚固的防线。
奥军退防君士坦丁堡的时候,俄罗斯帝国的增援舰队终于抵达达达尼尔海峡。
21号,增援舰队司令拉基茨基要求奥斯曼帝国开放达达尼尔海峡,允许增援舰队通过。
奥斯曼帝国再次拒绝了增援舰队的要求。
拉基茨基这一次没有让步,命令舰队强闯达达尼尔海峡。
参谋长克扎科夫提醒拉基茨基,奥斯曼帝国海军已经在达达尼尔海峡布设水雷,如果增援舰队硬闯,那么可能遭到水雷的攻击。
“什么水雷?那是奥斯曼海军发射的鱼雷!”
拉基茨基恶意满满,是不是水雷,是胜利者说了算。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如果俄罗斯帝国落败,那自然是万事皆休,说什么都没用。
如果奥斯曼帝国战败,那俄罗斯帝国想搓圆就搓圆,想捏扁就捏扁。
拉基茨基也没有贸然让战列舰进入达达尼尔海峡,日俄战争过程表明,战列舰很难在战斗中被击沉,日俄战争第一阶段双方损失的战列舰,全部都是水雷造成的。
首先进入达达尼尔海峡的,是来自日本的“大力”号运输船。
不出克扎科夫所料,“大力”号运输船在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不久,即触雷沉没。
乔治在得知情况后给尼古拉发电报,要求俄罗斯帝国立即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和乔治的电报一起抵达圣彼得堡的,是分别来自伦敦和柏林的电报。
英国和之前一样,希望俄罗斯帝国保持克制,不要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威廉二世则是询问尼古拉,是否需要德国的帮助,如果尼古拉需要,德国公海舰队可以立即启航。
“到底谁才是我们的盟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