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机轮飞转。
震后的第一批劳保服终于生产出来,解了受灾群众的燃眉之急。
易援朝他们在扒挖坍塌的冷库中,发现成堆的猪肉散发着诱人的味道,但战士们不畏所惧,进行了彻底地清理。
这些肉战士们没有拿一块,全部上交给组织,分配给了最需要的灾区伤员们补充营养。
7月30日下午,一次突如其来的强烈余震,让刚刚趋于平静的城市,又摇晃和震动起来……
很多年轻的士兵,第一次感觉到了原来死神,一直就在身边……
当所有人惊魂未定时,传来了一个人断断续续的呼救声。
副连长易援朝冒着余震,钻进呼救声传来的洞口深处!“呼救声是从残墙的裂缝里传出来的!”
这年月没有吊车,没有铲车,官兵们就用钢铁般的臂膀和肩头,抬走了70多块水泥板、14根水泥梁、上千斤的钢筋之后,才终于看到了双脚被两根水泥梁死死卡住不能动弹的幸存者……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幸存者看见解放军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求求你们,快把我的脚锯掉吧!再也不能让你们担险受累啦!”这句话让在场人心头一紧,眼泪忍不住滚了下来……
“您不要喊,不要喊!再苦再累,我们也要把你完整地救出来呀!”在几十号人的努力下,大梁终于被吊起来,这位幸存者活了下来……
到了8月下旬,天气转凉,乔头地区的露水格外重。
清早起来,闫解旷这些军人们住的帐篷、蚊帐全都湿漉漉的。
由此,同志们想到受灾群众将如何熬过寒冷的冬天,他们应该把过冬的房子给他们盖好。
小山区是乔头市最稠密的居民区,房屋低矮破旧,人口密集。
这里遇难的人不多,但受伤的多,住房需求紧迫。
闫解旷等人就负责在这一带“盖房”。
他们就地取材,用倒塌的房屋废料做“盖房”材料。
白天黑夜连轴转,十天内盖起了500多间防寒棚,解决了大部分该地受灾群众们的过冬问题。
完工前的三天三夜,官兵们几乎没合过眼,大家把这次“盖房”会心地称之为“小山会战”。
……李抗战和他们重炮营的战士们,平时就是干的“细致活”“体力活”,他们营先后在废墟中清理经手的物资不下一万吨。
从贵重的黄金、手表、现金到成批的机器设备、生产用品,从普通的衣服到一颗螺丝钉,都做到“不损、不丢、不占”,彰显了人民子弟兵的素养和情操。
在救灾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