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水、电、煤、气和粮食供应能得到保证。
总的来说,由于事有准备,在经历过初期的慌乱过去以后,人们开始镇静地生活,社会治安情况也较好。
28日清晨,京城公共汽车照常行使,仍然有大批人照常骑自行车去上班。
街道上的帐篷区中,开设了卖食品的小铺子,还有流动货车。
饭铺成了大量生产馒头的工厂。
物价不变。
城区普遍设立了临时卫生救护所。
不过,这地震的到来总是会令人措手不及的,即使是再有抗震知识经验和准备,也免不了出现各种意外。
由于余震不断,一个来月,老百姓大都在防震棚里睡觉,露天而居。
一开始人们只是使用缝在一起的塑料布、雨衣,少数用木板、油毡纸,甚至用一把把雨伞排在一起拼成临时的小棚,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和公园里,包括一些大型广场。
搭建棚子尽量利用树木、电线杆甚至灌木等物以及家具固定,而且不断地加固,或修缮得尽可能舒适一些。
街上的棚子也挤,每家能用的地方有限。
不少人只能在床上支个塑料棚子。
晚上,一张床上得睡好几个人,或者轮流休息。
有的是几家甚至十几家人住在一个大棚里。
酷热难耐,副食也难买,大人小孩儿,凑合着吃饱肚子就不错了。
各工厂值班护厂的人员,也是在厂里搭的防震棚里睡觉。
市政府也为了市民的安全起见,动员人们不要呆在家里,而是走出来住在临时搭的简易棚或汽车里。
……
在这个夏天后,夏国大部分地区都搭起防地震的简易棚,人们白天可以在室内学习和工作,晚上所有的人都要在搭的地震棚睡觉。
远在s北的棒梗这些知青们也开始忙起来了,他们很快在村边的晒谷场、学校操场等空旷的地方搭起了地震棚。
向社员们普及预防地震的基础知识,叫社员观察家中的禽畜有没有反常,教人们地震来了如何逃生,晚上还要负责地震棚的安全保卫工作和观察工作。
知青们预测地震的设备就是一个脸盘加上一个铜锣或鼓,脸盘装满水,平放在地面,专人负责盯住它,只要脸盘上的水有异常的震动,便马上敲锣打鼓示警,叫醒人们逃生,每条村都有民兵值班。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或许人们紧张,也不专业,所以,经常会发生假警报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那晚,村村敲锣打鼓,整个大队的人就不用睡觉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