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大门准时开启。
采购“年货”的人们蜂拥而至,都抢先站到要买的年货柜台之前,焦急等待着“幸福”的一刻降临。
柜台里的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可一个小时后,一扫而光的柜台是那样的安静。
那个年代排队买“年货”就得要票了,钱还得有时间去排队。
采购“年货”的人们在菜市场里喊着、嚷着,从这头走到那头,从南边的柜台走到北边的柜台,整个菜市场内人声鼎沸,闫招娣真怕那个混凝土的大屋顶被这里面的喊叫声给掀起来。
那天早上8点多,闫招娣提着两只冻得硬邦邦的小柴鸡和两条各有一斤左右的黄鱼回到家里,干活的三大妈看到后问问价钱,还是有些喜上眉梢的。
下午,风后的院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温度开始回升。
“粮店来生了,每人半斤。”院里的大妈热情地把这可靠的消息告诉每家。
生也不是随时能买到的,只有到了过年前,凭粮本按上边的人口才能买回几斤带皮的生和葵籽。
生买回家,“抠门”的老妈给她抓了一小把,然后就“藏”起来了。
三大妈说:“得到了过年那几天,放在盘里摆在桌儿上,迎接拜年的客人。”馋嘴的闫招娣即使再不高兴,也不敢多说些什么。
大哥闫解成算是个孝顺人,后来去了供销社里当干部,每逢过年过节都要从工作的地方,往家里带回一些难得的好东西。
当然她们全家会跟着沾光了!
想起这些曾经难忘的生活,闫招娣就会心一笑。
现在她们家里早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闫招娣也是工作了几年的人了,平时挣得钱她也不需要交到家里,钱上比较自由。
所以,趁着年底难得机会,她要好好的消费一次。
年年过年,年年如此。
一进腊月门儿,过年的气氛就渐渐地浓了。
喝了腊八粥,做好了腊八蒜,年禧已近在眼前。院儿里的街坊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四合院儿里门儿对门儿,屋挨屋,一家炖肉,满院儿飘香。
过年了家家都会做好的吃,可以想象,这香味儿得多浓郁啊。
而且相互仿效、互通有无是大杂院儿的一个特点。
例如,闫家做了什么差样儿的了,就会送给邻里们尝一尝,而别人家有什么好吃的也给他家端过点儿来,多年来一直是这样。
过去那会儿生活水平相差不太大,只是人口的多少问题。
人口少、生活宽裕一些;如果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