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出去了。”刘竟斋虽嘴上不饶人,但心宽体胖,见刘海中态度诚恳,便也不再计较。
“是是是,我记住了。”刘海中连连点头,态度谦卑。
尽管刘竟斋嘴上轻描淡写地说不留客吃饭,但那不过是说气话话。
时至正午,餐桌上摆满了佳肴,尽显热情好客。正值金秋十月,正是“胜芳蟹”肥美之时,搭配六十二度的“太行”白酒,滋味妙不可言。
邓茹对老邻居们的造访满心欢喜,无需刘竟斋多言,她便张罗起一桌丰盛的宴席。
桌上不仅有鲜美的“胜芳蟹”,还有“麻辣田螺”、“麻辣甲鱼”、“清蒸鲢鱼”、“铁锅炖大鹅”,以及清爽开胃的“黄瓜拌耳丝”,道道皆是硬菜,令人垂涎三尺。
邓茹一番忙碌后,刘竟斋略一思索,便拿起家里的电话给刘之野的办公室打了过去,询问他是否能抽空回家一起吃个饭。
二师师部驻地,正午时分,阳光正好。随着一阵嘹亮的军号声,营区内回荡起午餐前的广播,预示着忙碌一上午的战士们即将迎来片刻的休憩。
刘之野师长,身着笔挺的军装,身旁跟随着几位干练的机关干部,步入驻地食堂进行例行视察。他们的步伐稳健,眼神中透露出对部队的深切关怀。
“起立,首长好!”一踏入食堂,值星官便迅速反应,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向刘之野一行致以敬意。
食堂内的战士们也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整齐划一地起立,展现出良好的纪律风貌。
“嗯嗯,好好!大家辛苦了,都坐下吧,赶紧吃饭。”刘之野师长面带微笑,语气亲切而温暖,他挥手示意战士们坐下,并鼓励大家抓紧时间用餐,补充体力。
这一幕,不仅体现了师长对战士们的关怀,也彰显了部队内部和谐融洽的氛围。
刘之野等干部边走,边观察。
只见8名战士们挨个有序围坐在一张大桌前,等待指战员给他们分餐。
不难看到,他们吃的还是大锅饭,除了主食大白米饭外,还有辣椒炒肉和肉沫茄子两道硬菜,不仅量大管饱,并且营养均衡,足以称得上是美味了。
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解放军的待遇还算不错,当兵是这时群众们的梦想,因为不仅可以报效国家,还能吃上平常难得一见的饭菜。
平时战士们的条件也比较艰苦,像卫戍区区驻扎在京城的部队,伙食一般会好一些,但是以陆军常规标准来算,每天依然只有4毛5分钱。
按照六十年代末的物价,1毛钱能买到4根铅笔或者三斤青菜,战士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