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战场心情肯定很紧张,古今中外概不例外。
第一次上阵地,干部战士的心情主要是紧张,这主要源于对真实战场未知的恐惧,哪怕都是老兵,哪怕在上阵地前先接受长达两个月的适应性训练。
所谓适应性训练,就是针对作战对象、战区地理、气候、环境、高原反应等特点进行训冻。训练项目主要包括体能训练、丛林作战训练、战场生存训练、自救互救训练、简单越语对话训练等。
不论干部战士,每天全副武装跑步10公里,爬越三、五座山是必修课(一开始呼吸都困难)。
可以看出,三营的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每天全副武装跑步10公里,翻三五座山,换成山姆大兵,恐怕只能是特种部队才做得到。
不过哪怕经历过战前适应性训练,但战士第一次上阵地时还是紧张。
而经过第一次战斗后,撤下来休整二十天再上战场,官兵们紧张倒是不紧张了,而是感到害怕。
因为有过经历才知后果,战场上有受伤,有致残,有牺牲,人心都是肉长的,岂能不害怕?
说不害怕看似伟光正,实则是假话,虽然害怕却又能义无反顾才是军人的真本色。
在休整期间,三营的官兵们并没有闲着。
他们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更加严格的战术训练和心理疏导。
李营长亲自带领大家复盘之前的战斗,分析每一场遭遇战中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
他特别强调了战场上的心理素质,告诉战士们:“害怕是正常的,但我们必须学会与恐惧共存,甚至在恐惧中找到力量。”
为了帮助战士们更好地应对战场压力,三营还引入了心理辅导课程。
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地心里医生被邀请到营地,与官兵们进行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释放内心的压力。
医生教给大家一些简单的呼吸调节技巧,并鼓励他们在战斗间隙进行冥想,以保持冷静和专注。
与此同时,营地的氛围也在悄然变化。
官兵们开始更多地谈论家人、家乡和未来,这些话题让他们在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慰藉。
一些战士甚至在营地角落种起了小菜园,每天浇水、除草,仿佛这些小小的植物成了他们与和平生活的唯一联系。
当三营再次踏上战场时,官兵们的眼神中少了些恐惧,多了些坚定。
他们知道,前方的路依然充满危险,但他们也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容退缩。
正如营长所说:“我们害怕,但我们不会退却。因为我们是军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