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流形,被认为是16.0的技术。或者说是‘神之领域’的技术。
超流形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每一个原子结构、每一个分子结构、每一个物质构成,都是一个超级的拓扑空间,在超流形中,将允许“属性”的存在。
属性,楚飞很早就接触了。比如石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颜色、硬度?比如糖分,为什么人类能感受到甜味?
这些东西虽然可以用简单的物理量来表示,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而超流形的理论中,将允许讨论这个原因,这就是属性。
甚至修真的阵法,也可以用超流形来解析。
属性,其实是超三维的;楚飞利用超维金属打造的利剑,就是利用了超维属性。
而今天,在众人集思广议的讨论下,大家正式向超三维的研究发起冲刺。
科研就是这样,一旦突破某个瓶颈,就会带来突飞猛进的结果。眼下就是如此。
随着超流形概念的确定,整个研究团队仿佛坐上了火箭,各种研究结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且迅速成长。
短短几个月时间,强子材料的研究,就取得了关键性成果,人工合成强子材料的理论,被解决了——虽然只是理论,但有了方向,也就有了所谓的“血槽”!
而率先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是第六代混合架构的计算机,而且是量子计算机。
这项由楚飞发起的计算机研究,在众人共同的努力下,终于迎来了灿烂的果实。
依靠强大的科研基础,第一块混合架构的量子计算机芯片,生产成功了。生产地点,是太空战舰的核心生产基地,整个芯片的生产,用了部份强子材料的研究结果。
只能说,科研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各个项目联动。
量子计算机芯片成功了,想要打造全新的量子计算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是软件、操作系统、配套主板等都需要重新设计;但并不妨碍大家对芯片的处理能力进行测算和围观。
黄莲英,这个楚飞带过来的研究人员,此时成了测试的负责人。做测试而已,又用不到太多的科研能力——黄莲英这个曾经主导过第五代计算机的精英,在第六代计算机面前掉队了。12.0的修为,已经跟不上当前的研究领域。
超流形可是16.0的技术。
芯片先按照旧的测试流程测试,主要是跑分,计算特定的程序。
在众人的围观中,芯片算力测试成绩是:28万京算力!
第四代计算机的时候,楚飞需要260颗芯片并行运算,才能得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